理论教育 混合联合公司的形成原因

混合联合公司的形成原因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混合兼并活动迅速形成与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美国国会参议院反托拉斯和垄断小组委员会听证会的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企业兼并高潮期间,通过混合兼并形成的混合联合公司,不仅资产额和销售额增长率速度快,而且利润额的增长也比一般公司快得多。

混合联合公司的形成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混合兼并活动迅速形成与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垄断竞争日益加剧的条件下,企业主追求高额利润是导致混合兼并大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每一部门资本集中都达到了一定高度。少数大公司控制着每一部门相当份额的生产和销售,而一个经济部门的资本集中程度是有一定限度的,它是受市场上有支付能力需求的规模制约的,超出这一界限就会引起生产能力的开工不足,积累起来的利润在原先活动的部门投资就会遇到困难,企业就不得不把资金转向其他部门。经济部门结构正在发生日益深刻的变化,各个部门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每个部门的利润水平差距亦随之扩大,有的部门发展快、利润高,有的部门发展慢、利润低,因而各个资本集团竞相向利润高的部门转移。同时,随着资本集中加强,少数企业集团已不满足于获取某一单一经济部门的垄断地位,他们要求夺取在全国范围内整个经济中的统治地位。要夺取更大范围内的统治,就必须在一个企业主统一指挥下,对多部门经济进行统一管理,获取更大范围的利润,积累更多的资本。这种利润追求的因素,就成为混合兼并的主要动力。

根据美国国会参议院反托拉斯和垄断小组委员会听证会的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企业兼并高潮期间,通过混合兼并形成的混合联合公司,不仅资产额和销售额增长率速度快,而且利润额的增长也比一般公司快得多(见表23-6)。

表23-6 1958—1967年美国混合联合公司增长率 (单位:%)

资料来源:U.S.Bureau of Census,Economic Concentration:Conglomerate,US.GPO,Washington D.C.,1997.

以扩张势力为目的的混合兼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原来经营的部门市场有限,发展到一定程度,受到有支付能力需求的制约,很难进一步得到发展,要想扩展企业势力范围,只有向其他部门转移。这种情况是,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在发展企业原有经营部门的同时,把势力转向其他部门。例如,美国最大的缝纫机制造公司胜家缝纫机制造公司(Singer Sewing Machine)原来主要从事缝纫机生产,企业经营策略主要是,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但缝纫机市场毕竟有限,企业规模市场规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必然会遇到市场规模的制约。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企业混合兼并高潮中,胜家公司把企业经营策略转向多样化经营,通过为数众多的混合兼并成为一家拥有9个部门数十种产品的混合联合公司,多样化经营的销售额占有一半。一方面,缝纫机生产继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多部门经营扩展了企业规模、加强了垄断势力。[2]另一种是一些传统部门处于衰退状况,如继续在本部门内经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必然会使企业实力受到削弱。为了维持企业的实力,就需要把在本部门难以扩展的资本转移到其他部门。这种转移,一般是向与本企业原来部分产品密切相关的部门,如化学工业向医药工业和化妆品工业等部门的转移,因为这些部门在原料、生产、市场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和密切联系,彼此之间易于相互转换。例如,美国第二大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am Steel)兼并冶炼锌、铜、铅等有色金属的塞罗公司(Cerro),另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钢铁公司阿姆科公司(Armco)兼并了冶炼钛、钴等稀有金属的公司,都属于此类混合兼并。这些公司一方面利用相关部门的有利条件,加强本企业原有部门日益衰落的垄断势力,另一方面,把势力伸向其他部门,以增强自己的实力。[3](www.daowen.com)

混合兼并迅速发展的另一原因是,世界经济动荡不定,经常遭到经济危机的袭击。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程度不同,各个部门在危机期间获取利润率也有很大差异。企业为了减轻在危机中所受的损失,采取多部门经营办法,以危机中受冲击轻、损失小的部门来弥补受冲击重、亏损大的部门。

沃尔特·戈德堡(Walter H.Goldberg)持有这种观点,他认为,混合兼并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投资风险,使企业在衰退中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他把混合兼并形成的混合联合公司比喻为,把众多的鸡蛋不是仅仅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摆在几个篮子里,以减少企业的风险。

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加强企业的竞争力是混合兼并的一个动因。查尔斯·斯普鲁伊尔(Charles Sprill)认为,混合联合公司形成后,会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他说,“生产某一种产品的公司与另一家原来生产单一产品的公司进行竞争,不会遇到相互补贴的问题,一旦一家公司成为一家混合联合公司的子公司,另一家同一部门的公司就会感到一种不平等的竞争。”他举例说,当1965年国民饼干公司(National Biscuit)被可口可乐公司(Coca cola)兼并时,它的竞争对手阳光饼干公司(Sun Biscuit)立即寻求依附对象,不久就被美国烟草公司(American Tobacco)兼并,主要意图在于免遭不平等竞争。也就是说,一个有后台老板的支持,一个孤军作战,竞争结果不言而喻。

有些西方经济学家从企业人事结构的变化来分析混合兼并的发展,他们认为,一般企业的领导阶层过去多为长期经营某一单一部门的企业家,或是只熟悉本部门生产的制造业专家,他们热衷于本企业的单一部门经营,不愿走出本部门,进入其他部门,以免承担较大的风险,因而这些领导阶层把企业经营范围固守在原有的单一部门的惯性较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界60年代以后,经济形势起了突破性的变革,企业领导阶层结构亦随之发生变化,那些长期经营单一部门的企业家和制造业专家,已不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于是,由一些总揽全局的经营通才和熟悉金融业务方面的人物来掌管企业大权。这些人物,不是仅以单一产品的发展来考虑问题,而是从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规划。如果是对金融业务在行的人物进入企业最高决策层,他们就会从金融角度出发,采取多种金融手段,使企业得到最佳的经营效果。

表23-7数字表明,1939—1979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公司主管业务的总经理出身背景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熟悉金融业务、出身于金融界的总经理1979年为1939年的4.4倍,总揽全局的通才为1979年为1939年的2.8倍,而制造业经营者的企业家出身的总经理则大幅度减少。

表23-7 1939—1979年美国最大100家公司总经理出身背景 (单位:%)

资料来源:Neil Fligstein,The Transformation of Corporate Control,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90,p.2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