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挖掘我国中部资源型城市的传统发展模式及成就

挖掘我国中部资源型城市的传统发展模式及成就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的城市家族之中,资源型城市占据重要地位,一些矿业名城如大同等历史久远,享誉中外。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我国矿业获得全面和高速的发展,资源型城市更是蓬勃兴起,出现了平顶山、马鞍山、冷水江等一大批现代型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此背景下,各资源型城市为重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森林、矿产等资源,促成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即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

挖掘我国中部资源型城市的传统发展模式及成就

在中国的城市家族之中,资源型城市占据重要地位,一些矿业名城如大同等历史久远,享誉中外。19世纪80年代前后,洋务运动的兴起,带来了大冶萍乡等一批近代资源型城市的兴起。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我国矿业获得全面和高速的发展,资源型城市更是蓬勃兴起,出现了平顶山、马鞍山、冷水江等一大批现代型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禀赋在同方向上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国家首先恢复和巩固了一些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重要的工矿基地,并相继建成了多个石油基地、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基地,充分利用这些基地的资源发展重工业,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随着资源基地规模的日益扩大,人口聚集,逐步形成了众多的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的资源工业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国家将工业布局转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总体上向东部地区转移,加强了对资源型城市中的煤炭电力、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的开发,正是这些城市支持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我国能源与原材料的强大供应系统。

2.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重工业体系

旧中国是一个极其落后的农业国,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自1953年起,新中国全面进入工业化建设阶段,基于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建立起以钢铁工业为基础的重工业体系。在此背景下,各资源型城市为重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森林、矿产等资源,促成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即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www.daowen.com)

3.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资源型城市的兴起,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全国仅矿业城市中的矿业职工就约有827万。由于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带动与促进了矿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扩大整个社会就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全国矿业城市已吸纳就业人口对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国家,1949年城市化率仅有10.6%。由于一大批大型矿产地的发现和勘探开发成功,先后建成了大同、铜陵、马鞍山等众多的资源型城镇,大大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还会逐步形成一批资源型城市,如陕西省的大柳塔就是因神府—东胜煤田的开发而形成的一座新兴矿业城市。资源型城市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