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资源型城市的特殊发展问题及经济转型

资源型城市的特殊发展问题及经济转型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大部分的资源型城市都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资源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大多基于行政命令而非市场和历史因素。这种城市的发生模式,造成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一些特殊的问题。随着新能源、新矿藏的开发利用,经济发展对某些矿产的依赖度降低。最为明显的是经济发展对煤炭增长的弹性系数不断降低。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的依赖越来越小。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正在逐步取代煤炭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资源型城市的特殊发展问题及经济转型

1.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诱因

资源型城市产生的突发性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大部分的资源型城市都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资源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大多基于行政命令而非市场和历史因素。中国资源型城市的90%以上都不具备城市基础,而是基于矿藏的发现和矿产企业的创立,围绕矿产企业建立起来的。这一时期国有经济垄断了工矿业,所以,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是以国有大型矿业企业为服务对象建立起来的。中部城市中,大庆为最典型的代表。大庆将近80%的居民都是大庆油田的员工。

这种城市的发生模式,造成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一些特殊的问题。

(1)城市与企业功能的倒挂。企业先于城市发生,以及国有计划经济的历史背景,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型工矿企业在最初承担起了城市的部分或全部职能。在相当长的计划经济时期内,企业不得不构建庞大规模的服务体系以满足企业自身及员工的需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许多国有工矿企业都有自己的“附属”职工幼儿园学校、医院,这些本应由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资源不得不由企业自身负担。另一方面,这种依靠企业力量构建的福利体系往往也只在企业内部运行,这就严重阻碍了城市功能的发育和完善。

(2)城市与企业关系的隔断。强大的资源型企业往往隔断了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链条。任何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都应是上、中、下游产业齐备的,而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往往形成了产业的割裂。突出的例子就是胜利油田原油在东营开采,然后用石油管道运到淄博去加工,产业就这样被人为地从中下游分割开来。造成这种割裂的原因是计划经济的非市场性。而中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割裂问题也很突出。另一方面,大型国有资源型企业和资源型城市中的其他中小型企业的联系也并不密切。矿产资源的国家专有属性也构成了大型国有矿产企业对区域范围内的资源、资金、人才、福利的垄断,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联系松散,差距巨大。这就使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弹性降低,成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3)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不完善及价值的双向流失和效益转移。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带有明显的“剥夺”特点。在政策上,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按指令性计划向加工型地区低价调出资源产品,而加工地区向资源型城市高价返销轻工产品,造成资源型城市经济效益的双向损失,使其地区积累能力弱化,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太多,投资环境不好。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国家拿走了资源型城市税收的大部分,地区积累能力依旧弱化,不仅难以发展新兴产业,也难以为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投资环境。在体制上,大企业作为资源型城市的主体,大都受“条条”管理,服从于“条条”的发展目标,基本上封闭运行,即使看到单一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不利影响,也只能在企业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有限的贡献。城市地方政府没有能力统率各方力量、统筹使用资金和各种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这一切都大大降低了资源型城市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已从繁荣期步入衰退期

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与其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周期往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3]。由于石油、天然气、煤矿等矿产资源均属不可再生资源,所以随着资源的发现、开发、利用和逐步的耗尽,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城市一般会走过创设期、成长期、繁荣期和衰退期的生命周期。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历经几十年的矿藏开发后,已经逐渐走出繁荣期,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已经步入了衰退期。比如中部的大同、萍乡等城市,矿藏已经基本耗尽。随着资源的逐步枯竭,由于资源获取成本增高,以及城市发展战略的转化等因素的影响,必然导致作为城市经济支柱的资源型产业衰退和萎缩;而由于其衰退而导致的失业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凸显。

目前,我国超过1/10的资源型城市步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行列,而且,绝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已经步入中年期。例如,在36个中部资源型城市中,幼年期城市只有朔州,老年期城市也只有大同、鹤壁、焦作、萍乡、临湘。

矿产储量的萎缩只是资源型城市寿命缩短的主要因素,但并不是惟一因素。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外部挑战也是空前的。(www.daowen.com)

(1)替代能源的开发以及节能技术的进步。随着新能源、新矿藏的开发利用,经济发展对某些矿产的依赖度降低。最为明显的是经济发展对煤炭增长的弹性系数不断降低。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的依赖越来越小。而以煤炭为主要矿产资源的平顶山市,其发展面临的形势也变得严峻起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正在逐步取代煤炭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导致矿藏利用率的提高,损耗率的降低。间接地导致对矿藏资源需求的降低。需求的降低导致市场的相对萎缩,从而使以矿为生的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城市的寿命缩短加剧。

(2)国家政策的指向作用。近十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政策。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热点话题。国家对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的政策倾斜,势必导致高耗能、高污染的矿业成为重点治理的对象。为了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国家势必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这样一来,采掘业和矿产品的初级加工业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3.资源储备总量正在逐步耗竭

如前所述,我国资源型城市有将近12%已经进入枯竭期。资源,作为资源型城市产生和兴盛的根基,在多年的开发利用下已经逐渐耗竭。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问题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对资源无计划性地掠夺性的开采不仅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导致后备资源严重短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根基受到动摇。以煤炭型资源城市大同为例,大同煤业集团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其15个主力矿井中已有6个破产关闭,其余的矿井服务年限多则10~20年,少则只有三五年。

随着资源的逐步耗尽,资源的开采成本亦是逐年攀升,而产量却逐年降低,这就导致资源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走下坡路。以石油城大庆为例,大庆油田经过多年的开采,其可开采储量只有不足6亿吨,占总探明储量的不足30%。而其产量在连续稳产5 000万吨20年以后,自2002年起,每年减产250万吨,预计到2020年,油田的年产量将减少到2 000万吨[4]。

4.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过高,往往以初级生产资料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支柱产业,把握着经济命脉。以大同为例,大同超五成的GDP是由煤炭产业贡献的,75%的财政收入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煤炭产业。对于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导致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尤其在其他城市抓住改革机遇,实现各产业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大同市的经济总量已经由全省第二,退居到全省第五。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以资源初级加工为主,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资源型产业大多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为区位指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缺失,导致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体系对其发展的支撑力严重不足。这样,就导致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整体层次较低。

我们可以将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问题归咎于其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发生和发展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最初的功能定位就是为国家提供初级的矿产生产资料。所以资源型城市在建立之初,就有产业结构单一、城市职能缺失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由于过于依赖本地资源,导致某一经济部门的单一畸形发展,垄断式的吸引投资和人才。“一家独大”式的产业结构使某一或某几个产业部门形成了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绝对支配力,并且其影响力也蔓延到所有相关经济部门,也更影响着当地百姓的生活。所以,在单一的产业结构下,一方面,当资源型产业发展受阻时,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当资源型产业不得不面临改革时,往往由于“船大难掉头”,而使改革之路倍加艰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