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营企业:定义与发展历程

民营企业:定义与发展历程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什么是民营企业在国外,民营的基本含义是指“民间经营”,即非官方的组织运营活动,而对民营企业则没有特别的界定。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民营经济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民营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所以国外研究的企业通常即指民营企业。在中国,民营企业概念的出现,是同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演进相联系的。

民营企业:定义与发展历程

(一)什么是民营企业

在国外,民营的基本含义是指“民间经营”,即非官方的组织运营活动,而对民营企业则没有特别的界定。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民营经济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民营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所以国外研究的企业通常即指民营企业。

在中国,民营企业概念的出现,是同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演进相联系的。北大经济学院教授刘伟认为:“‘民营经济’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提出,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人们不能不承认它的存在;二是受到国外、特别是日本学术界的影响,日本等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推行非国有化改造运动中,与国营概念相对应,提出所谓的‘民营’,很快被我们借用过来;三是处于某些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本来民营经济中财产关系上主要的就是私有制经济,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不愿或不敢明确提出发展私营经济的问题,因而用了‘民营经济’这个概念。”刘伟认为,“民营经济“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所谓广义的民营经济,就是指一切区别于国营的经济。既然不是国营,那就只能是民营,在国外通常都是在这个含义上使用民营经济的观念。所谓狭义的民营经济,在我国就是指私营经济,包括个体、私营以及合作和私人股份为主的公司等。”[1]

晓亮也认为:“‘民营’是相对于‘国营’说的,凡‘国营’以外的都可称为‘民营’。它是一个表述经营主体的概念,即由民间人士或民间组织来经营,而不是所有制概念,它也不表述经营形式,所以民营的适用范围很宽,但内涵很简单。”[2]

可见,“民营”是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词汇,是针对中国转型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而提出来的概念,从狭义说,民间资产特指中国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包括国有资产和国外资产(境外所有者所拥有的资产)。因此,民营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企业的经营权和控制权的角度看,含一小部分国有资产和(或)外商投资资产、但不具企业经营权和控制权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亦可称为“民营企业”。

我国民营企业界定,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私营企业”这个概念由于历史原因不易摆脱歧视色彩,无论是私营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雇员或者有意推动私营企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者,都倾向于使用中性的“民营企业”这个名称,这就使“民营企业”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私营企业的别称,而本文也认同这种说法。本书的民营企业的界定主要是指它狭义的含义。

(二)民营企业主要相关概念(www.daowen.com)

1.个体企业

个体企业一般称为个体工商户,是指由业主个人出资兴办并由业主直接经营的企业。业主个人享有企业的全部经营所得,同时对企业的债务负有完全责任。个体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内部管理机构简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企业形式数量庞大,占到企业总数的大多数。

2.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是指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力为主,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并实行独立核算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人数在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私营企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投资人对企业资产依法享有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受益权;②以雇佣劳动为主,除投资者外还要雇8人以上;③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并实行独立核算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根据定义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相对于“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来说,其概念的外延更大,民营企业包括了个体企业与私营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