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分析

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分析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我们学过的经济学中的四个环节的顺序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以我才认为先讲一讲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就与以上两种经济学的表达重点完全一致了。所以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表达起终点也基本上能表达出来生产与需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也就是消费构成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实际上人们的总收入中生活消费只是全部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还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储蓄,一个是生产消费。

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分析

生产与供给

消费、需要与需求

绝对过剩与相对过剩

相对过剩与绝对过剩消费的内容、理论很多,我不是写教材,不能一一介绍。我写此文的目的是试图把消费、需要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同点和异点分析清楚,并在此基础上谈谈我自己认为是新的观点,即相对过剩特别是绝对过剩。

首先我想交代一下,为什么写了生产(着重于写生产力)之后,要写消费呢?按照我们学过的经济学中的四个环节的顺序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交换是中间环节。这种顺序的排列法也有道理,说明生产出产品之后,又如何经过分配、交换进入到终点。这符合产品的整个运行顺序和过程。可是我认为这四个环节主要的还是起点和终点,必须先把这两个环节弄清楚才更易于明白交换和分配的环节。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认识呢?这是我学了社会主义经济学市场经济学之后的启示。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学是把生产和需要联系在一起表述,市场经济学是把供给和需求联系在一起表述。社会主义经济学把生产与需要表述为发展生产是为了满足需要,再复杂一点的就是:选用先进技术来发展生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是斯大林的表述,并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市场经济学是用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的均衡来表述两者的关系的,并认为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的精髓,并用一句妙语来表述它:“教会鹦鹉说‘供给与需求’也就教会了它经济学”。注意一般经济学说的是生产与需要的关系,市场经济学说的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从起点来看,生产与供给的含义虽不尽相同,但含义大体一致;从终点来看,消费与需要、需求不尽相同,但含义也相近。所以我才认为先讲一讲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就与以上两种经济学的表达重点完全一致了。

生产与供给都是讲的生产方,其差别之处在生产的产品不一定完全作为商品提供给市场,而且还有进口、出口的影响。生产与供给两者的差别用公式表示就是:供给=生产-自有+进口-出口。所以它不用“生产”两字,而用“供给”两字,用“供给”两字比用“生产”两字更为恰当一些,这更容易理解。可是消费与需要、需求的异同点又在哪里呢?我随意举个通俗的例子,说不定就能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一个人去餐馆大餐一顿,就有人问你吃了些什么?意思就是你消费了些什么?但是他不用“消费”两个字来表达。自从有了货币,又有了消费这个词,问法就变了:“你消费了多少?”回答“消费了100元,”又问:“你为什么只消费100元呢?”回答:“100元就够了。因为我的胃就需要这些东西,100元的食品已经是吃饱了,喝足了。”这个问答就是需要满足。又问:“如果你没有这100元,饭馆能不能让你吃喝这些食品呢?”答:“这还用问吗,没有钱怎么能让我白吃呢?”这就是说有了这100元,需要就变成了现实了,这种花了钱才能让你吃就叫需求。说了这么多对这三者关系差异点一时可能转不过弯来,这以后再说,这里只要求你注意这三者的相同点就够了。相同点就是无论用什么词都能表示出整个过程,但无疑用消费来表示更通俗易懂些。所以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表达起终点也基本上能表达出来生产与需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才在写生产之后,接着写消费,这是其一。

其次,“消费”这个词就现实来看,无论是市场经济学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学都是作为需求、需要的同义语来表示的,如市场经济学的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消费结构、消费倾向;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消费品、消费指数等等。从这点来看,消费的概念比之需要、需求更具有普遍性也更通俗些。同时,也照顾到各种经济学表达的共性。这些就是我讲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原因。

另外,我再对研究消费的经济意义谈谈个人见解。有的书上说,生产是“生”,消费是“灭”;生产是“有”,消费是“无”;生产是“始”,消费是“终”,从生产到消费就是产品由生到死、由有到无、由始到终的过程。这种说法没有错,因为这是一切事物的共同规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生到死、由有到无、由始到终的过程。从这样表述来看,消费好像没有什么经济意义。然而消费使产品的“灭”和“无”倒确实有它的经济意义。这个意义简单地说是通过消费可以检验商品的性价比,性价比就是商品性能和价格之比。什么是性能?就是指商品的功能、外观甚至是包装等,比质量的外延更广泛一些。如果说性价比还比较深奥、不好理解,就说质价比也可以。

性能和价格能比吗?价格每个商品都有,性能怎么定?有人可能存在这样的疑问。当然能比,用特殊的方法把性能各项指标数量化,然后就能比了。同类商品性能价格各有不同,所以其性价比也各有不同,人们在消费时总是选择同类商品中性价比高的产品,而抛弃那些性价比低的产品,而高和低只有通过消费才能知道。

说起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好像很生疏、很困难,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甚至每个家庭主妇都天天去做这样的事情。比如,每天早晨家庭主妇到市场去买菜总是挑挑拣拣,为什么?她就是想选择价格便宜质量又好的菜,也就是想选择物美价廉的菜。其实,这就是经济学说的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从这个事实来看,每个家庭主妇都是经济学家,都是家庭管理者呢。

当然,对所有商品都选择性价比高的也并非易事。对一些新的商品,科技含量高的商品是较难选择的。如果你一定要消费这类商品,就要请一些专家来帮忙去购买。

要理解性价比的高低,另一个途径就是广告。广告形式内容虽然是变化的,但一般地说都有性价比的告知。可是广告有的是真实的,有的则是虚假的,虚假广告多是夸大其性能。说它的产品性能怎么高、价格怎么低。所以,这条渠道不可全信。广告说的性价比的真假,最好还是通过亲身消费才能证明。由于消费有这个重要作用,所以我建议《消费经济学中》应重点研究一下商品的性价比。

研究消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是消费结构。也就是消费构成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人们通常理解的消费主要是指生活消费。实际上人们的总收入中生活消费只是全部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还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储蓄,一个是生产消费。这也就是说消费构成就是由生活消费、储蓄、生产消费三个部分构成。

生活消费指的是总收入中用于购买生活消费品的部分;储蓄也叫远期消费,就是暂时不消费,把钱存起来以备日后他用;生产消费就是把生活消费后多余的钱用作投资(办企业、买股票基金等)。生活消费与总收入两者的比率叫消费倾向,比率越高就是消费倾向高,比率越低就是消费倾向低。按逻辑推理,储蓄的多少与总收入之比应该叫储蓄倾向;投资与总收入之比应该叫投资倾向了。

总收入中这三个组成部分是不断变化的,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总收入的增加减少;另一个则是很重要的却又往往被人忽视的心理因素,比如性格、习俗、爱好等。

有一种人,就是热衷生活消费,收入的钱到手就花,什么新鲜、时髦就买什么,把钱全部消费掉,甚至欠了债还继续买。这种人消费倾向最高。过去人们多认为这种消费是不知道“俭”,现在有些人认为只有消费倾向高,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褒贬不一。另一种人则是省吃俭用型,消费倾向低,又因为怕有风险又不敢去投资,想来想去还是有现钱好,把钱存到银行里,随时可以变现,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所以储蓄也叫灵活性偏好,偏好到甚至负利息了他还是储蓄。第三种人,就是急于想发财,既不储蓄又省吃俭用,把钱用去投资,不能直接投资就去买股票、基金,甚至彩票

这三种类型的人把钱用在不同的方面,完全是个人的自由和偏好,说不上哪个好那个坏。一般地说当生产过剩、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第一种人对发展生产作用大;当市场银根吃紧、货币短缺的时候,第二种人作用最大;当国家急需创业人才发展生产时,第三种人作用最大。作为经济学家,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视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政策、手段,或激励消费、鼓励储蓄或鼓励投资,不这样只研究消费构成有什么用?(www.daowen.com)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我认为探讨一下生产与消费地位的转化问题也很有必要。具体说来就是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决定生产。

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是先有生产后有消费。消费只能是消费生产出来的东西,生产什么产品就消费什么产品。这就是说在这两者的关系中,生产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说过,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但是萨伊没说过消费决定生产这类的话,因为他只能看到现实发生的一面,当消费决定生产这一面还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能未卜先知的说出消费也决定生产的只有辩证法。

生产决定消费谁都容易理解,消费影响生产只能是推理,说消费决定生产会使很多人不理解,我就是这很多人中的一个。因为没有事实摆在人们前面时,人们是很难理解的。今天这种辩证法的断言终于成为现实,人们不得不承认辩证法的巨大威力了。

什么可以解释消费决定生产?就是“生产过剩”。为什么这里说生产过剩还要加上引号,因为它不是经济学上一般讲的生产过剩,而是另有含义。比如有一些产品生产过剩。这种情况就给生产厂家出了难题。要想生存发展、取得利润就必须想方设法去创新,去生产出适合的产品才会有销路。正因为如此,政府才提出要创新,要进行供给侧的改革,要去产能、去库存的理念和政策。这就是消费决定生产的具体事实。有点费解的似乎是消费决定生产的这一提法不是从消费方面的作用提出来的,而是从供给侧(生产侧)方面提出来,叫供给侧改革。这就容易使人理解为供给(生产)侧仍然起决定作用。这样理解就错了,供给侧改革其实就是消费决定生产的同义语。用供给侧改革表达消费决定生产就是另一种表述方式。

根据上述的见解,我认为,就目前的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来看,生产与消费的地位应该转换了,生产第一的位置应该让位消费了。

为什么我要写地位转化这个问题?是因为地位转化了,出现了新的含义的“生产过剩”,它是与过去经济学讲的生产过剩完全不同的。因此我认为,过去经济学中讲的生产过剩应该叫“相对过剩”,现在提出的“生产过剩”应该叫“绝对过剩”。能不能把这个概念说清楚,就要把“绝对过剩”与“相对过剩”区别开来。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辨析消费、需要、需求这三个概念的差异开始。

这三个概念在过去的同一经济学甚至不同的经济学中经常混用,甚至互为同义语。同一经济学中,有时上一句用消费,下一句就用需要、需求等等,人们也几乎觉察不出来。不同经济学中也有这样的情况。这说明它们确有同一性的一面。尤其“消费”这个词在不同的经济学中也广为运用。至于需要则多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学中,但西方学者有时也运用,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叫消费层次理论,也不叫需要层次理论。至于“需求”则属于市场经济学的专用术语,但是大多数人也可能认为它与需要没有多大区别。以上说明的是人们之所以混用,是因为这三者确实有相同之处。

只看到它们相同的一面是不够的,片面的,因为这三者还存在有差异的一面。下面就需要与需求的差异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什么是需要?需要是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概念。首先它具有无限性,说生产满足需要,从生理上看,似乎就某一种产品有可能又没有可能,比如可以满足你饱食暖衣,但还不知道你要吃更好的、穿名牌的,永远没有止境;至于从心理上就更难说了,有什么就需要什么,叫欲壑难填。以有限的生产来满足无限的需要是很难的。看起来似乎是个矛盾,可是正因为有这个矛盾,才促使人类不断的进行再生产。都满足了,还要生产干什么?

那么,又怎样理解需求呢?需求是市场经济学的专用术语,首先,需求是有限的。一定时期它只是一定的数量,如果说是供给决定需求,则需求的数量就是由供给的数量决定的。其次,需求是有条件的,只有“需”还不行,还有“求”。怎么个求呢?不是空“求”,是用钱来“求”,用经济术语来说就是得有支付能力。

那么需要与需求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说:需求是能够实现的需要,需要是潜在的需求;需要是无限的、无条件的,需求是有限的、有条件的;需要多与生产相对应应用,需求则与供给对应应用;需求是市场经济的专用术语,需要多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用语。

正确认识了以上内容,就对消费、需要、需求的关系更容易理解了。生理上、心理上产生某种需要,能够用支付实现的需要就是需求,需求到手的东西是进行了消费。消费才是真正的终点。

明白了需要与需求的关系,就能理解相对过剩与绝对过剩的含义与区别了。相对过剩是指供给对于需求的过剩,用市场经济术语说就是供给的总价格超过了需求的总价格。也就是说由于人们太穷,没有钱买不起这些东西,产生了“生产过剩”,不是没有需要,而是没有需求;不是真的过剩,而是虚假过剩。再简单点说,相对过剩是供给相对于需求的过剩。

“绝对过剩”又是指什么呢?它是指生产对于需要的过剩。虽然总的来说需要是无限的,但是,具体到某一种、某几种产品来说都有可能出现过剩。它表现为这种产品满足需要了,虽然有支付能力,消费者也不买了;甚至你亏本卖、不要钱,消费者也不要。简单地说,绝对过剩不是由于支付能力不足的过剩,而是生产充分满足了某种产品需求的过剩。这种过剩是真的过剩,它不同于相对过剩的虚假过剩。真的有这种情况吗?目前我国出现的钢材水泥等就类似于这种过剩。

如果有人问,你区别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的意义何在?其意义就是让人们明了对不同的过剩有不同的治理方法和手段。对于相对过剩来说,是由于支付能力不足引起的,是因为人们没有钱买不起引起的,采用什么方法治理呢?补足支付能力,让人们手中有钱不就能买得起东西了吗?过去人们多认为财富多集中于国家好,能办大事,可是市场经济认为存富于民则更好,补足了消费,生产才能更快的发展。

对于当前的某些产品的“绝对过剩”,政府提出的是创新、创业、去产能、去库存,其结果必然会出现新产品、新生部门、新的产业。

总结上述治理相对过剩的办法就是补足支付能力,以防止经济危机;治理绝对过剩的办法就是创新,结果是会出现新产品、部门和产业。

这就是我提出绝对过剩的意义所在。特别要指出的是,西方经济学中有供给学派和需求学派的派别之争。我理解所谓供给学派实际上就是以绝对过剩作为理论依据的。这一学派认为,由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任何一种消费品都可能出现充分满足需要的状态,解决的办法就是由供给侧不断地创新产品以满足不断增长变化的需要。所以这一学派也可称为是“绝对过剩学派”。绝对过剩学派是假定需求是无限的,或者说是不考虑需求不足的。与之相反,需求学派则是以“相对过剩”作为理论依据的。这一学派认为,需求不足是市场经济中的常态,任何过剩都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由于需求不足造成的,解决的办法就是不断地补足需求。凯恩斯是需求派的代表,他企图通过增加需求来解决相对过剩的问题。所以,总的来说,供给学派强调的是供给侧的改革,不断的创新产品。需求学派则是强调不断的补足需求。供给学派强调的是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学派则是需求反作用于供给,需求拉动供给。我的看法是需求学派更富有市场经济学的意味,更具有经济学的社会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