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女性主义在西方的历程与演变

女性主义在西方的历程与演变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女性主义支持者也着重于对性别不平等的分析等。而激进女权主义和自由女权主义却是在“性”方面诉求女性的解放。结构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把它概括为“第二性”,即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群体。女性主义三大主要派别长达百年的论争之后,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流派,这就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她质疑自觉的理性主体,认为理性是男性的西方的单性文化。

女性主义在西方的历程与演变

(一)女权/女性主义来源

女权/女性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其最早出现在法国,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再后来经日本传到中国。在西方,其最初着眼于追求男女平等。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用“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提法,侧重对于争取男女之间文化、精神平等的考虑同时也客观上减弱了西方“激进女权”的色彩,另外一些学者则继续使用“女权主义”的概念。[2]

从争取选举权开始,到思考性别关系,性别权力问题,再到关注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从历史发展和关注焦点来看,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女权主义更多和各种政治行动诸如挑战生育权、堕胎权、受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选举权、代表权、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关联,而女性主义探究的多是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等在内的主题。许多女性主义支持者也着重于对性别不平等的分析等。例如,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现时社会是建立在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3]

因为在研究主题上我们更多关注、关联的是后者,故本文中多采用女性主义提法展开相关论述。

(二)女权/女性主义运动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争取妇女参政权、受教育权和就业权等基本人权为重心,时间上大致是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她们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对以后的女权主义运动,特别是社会主义女权运动有很大影响。这一阶段的人权斗争在很多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例如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理性与感性》,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上都是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繁荣的代表作品),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小妇人》等。

第二阶段以有关性别歧视的起源、性质及解决方式等问题为重心,时间大约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这个时期世界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制度瓦解,各种矛盾从新排队,女权主义在这个大动荡的时期也风起云涌。出现了以自由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女权主义为代表的三家之说。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要求妇女在物质上的地位。而激进女权主义和自由女权主义却是在“性”方面诉求女性的解放。可以说,她们挑战的是整个男性社会,挑战“性阶级”体制。美国凯特米丽特在她的《性政治学》一书中第一次引入“父权制”(Patriarchy)的概念,她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父权制”。她们将女性和男性完全对立起来——“男人是敌人,女人是朋友;男人是暴躁,女人是温柔;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男人是压迫者,女人是被压迫者;男人是战争贩子,女人是和平主义者;男人是胜利者,女人是失败者;男人是个人中心主义者,女人是关系取向者;男人只注重结果,女人则注重过程”。

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的还有“结构女性主义”和“地位期望理论”。结构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把它概括为“第二性”,即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群体。地位期望理论则从群体的目标动力阐释了男女地位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原因。这一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在进入性别混合的目标动力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如果某位女性想反潮流而动,群体内的两性都会反对她,敌视她。在这种情况下,性别期望模式得到了巩固。由此可见,女性的地位沦陷很大程度上是后天的人际传播导致的。[4]

女权运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又被称为后现代女权主义,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话语理论影响,女权主义理论更强调女性经验的复杂性及建立女性话语的必要性。其始于20世纪60—80年代,她的产生客观上也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60年代的“性解放”和将男女对立起来的女权思想,带来了无数的家庭破裂、单亲母亲、问题儿童和艾滋病流行等现实问题,于是人们开始反思社会值不值得为性解放和女权主义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另一个因素是,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女人走出家庭,后现代的女权应运而生。

相对于第二阶段女权主义重实践的特点,第三阶段的后现代女权主义更重视超出女性范围的哲学思考。随着运动和理论的发展,女权主义在20世纪除了仍然是妇女权益争取运动的理论支柱外,已成为了重要的文化思想资源,跟各种文化理论进行对话,并且介入各种领域

(三)女权/女性主义流派

1.经典“三大家”。女性主义最流行的概括方法是所谓“三大家”(big three),即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5]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情的问题;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是关于公众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问题;激进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是关于自然与文化的问题;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理性,公正,机会均等和选择的自由。激进女性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建树是男权制理论。男权制是其关键概念——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同男性利益相对立,这一利益使女性在姐妹情谊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超越了阶级和种族的界线,所有的女性都应当为女性的解放而共同斗争;男权的统治不仅限于政治和有报酬的工作这类公众领域,而且存在于私人生活领域。在激进主义看来女性运动是一场所有女人针对所有男人的斗争。

女性主义三大主要派别长达百年的论争之后,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流派,这就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

2.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对性别、种族、阶级作宏观的分析,认为这些分类都过于概括。它提出另一种思维模式,即整合的思维模式,其中包括为女性赋予价值模式;反对二元提倡多元模式;差异政治模式(其中包括种族、民族、阶级、性别和性倾向的差异);以及重视他人模式等。[6](www.daowen.com)

伊丽加莱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主要思想家,她突出做了两项工作,即打破男性气质与理性、普适性的联系;发出“女性”的声音。伊丽加莱的理论工作的两个角度是:心理分析和后结构主义。她质疑自觉的理性主体,认为理性是男性的西方的单性文化。她还认为,女性的差异在男权制符号秩序中没有体现出来,女性的利益也没有得到法律和语言的服务。后现代女性主义主张在女性运动内部实行一个“模式转换”,即从只关注事物到更关注话语。因为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观点,话语就是权力。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创造出一套女性的话语。究竟什么是女性的话语?简言之,就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身体的快乐。后现代女性主义关注主体、身体、话语和权力。

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还有很多其他分支,比如文化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和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等。

文化女性主义主张重估女性的活动和伦理特征。文化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只看重公平和个人权利,而关爱并不比公平低下。她们提出:女性的关怀伦理、母性思维、和平和关爱是最有价值的伦理。如果我们能够将女性的形象确立为社会保护者的形象,高扬女性和母性——关爱、养育和道德感,社会将会变好。因此西方出现了母性运动。母亲的经历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女性自身的经历,又是男权制的经历。

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生态女性主义就是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结合在一起。这一思想流派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重要发展。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信念包括:第一,女性更接近于自然;第二,地球上的生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并无上下高低的等级之分。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反对对生命作等级划分。第三,一个健康、平衡的生态体系,其中包括人与非人在内,都应保持多样化状态。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认为,解释目前社会中的男女关系,用两性的生理区别来解释是无效的,二者的区别主要属于心理的范畴,研究性别问题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心理学界。

概括而来,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向所有现存的范畴提出了全面的质疑,这些领域包括知识基础、价值体系、话语体系、意识形态、方法论、组织结构、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等。总之,在各个领域中都有人从女性主义角度来提出和分析问题,这些问题既反映出女性运动的最新发展和最新关注点,又预示了女性主义新的发展方向。

3.其他女性流派:后现代女性主义之后,当代女权主义(亦有称为后女性主义)开始更多的理性思考,为在全球范围内争取两性和谐发展,模糊性别概念,促进女性群体和男性群体一样,走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舞台而不断努力着。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有三个关注点: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于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与之相对应,男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自由男性流派和进步男性流派。

自由男性流派的基本观点是:如果男女不平等,不仅是女性受压迫,男性更加受压迫。所谓男性受压迫是指,按照男权社会的规则,男性必须工作挣钱养家,承受了重大的生存和竞争的压力;男性不能表现出内心温柔脆弱的一面,在人格的发展上受到压抑;由于压迫女性,男性也丧失了在男女平等环境中生活的经验。

进步男性流派则认为:老式的性别歧视低估了女性的无权经验,而新式的性别歧视低估了男性的无权经验。男权运动不是反对女性主义的,而是真正反对性别歧视的运动。进步男性运动因此提出重建父性的主张,鼓励男性公开宣称他们拒绝男性气质的传统规则,转而分享温柔的感觉,表达更慈爱、更关怀、较少竞争性和攻击性的男性气质。他们能够敏感脆弱、温柔多情、富有同情心;他们不必有大块的肌肉;他们可以承认他们害怕,他们甚至会哭泣——可他们仍旧是男人。他们可以做传统男性不屑于做的事情,帮助女性购物、做饭、带孩子,晚上孩子睡觉之前不出门娱乐……今天,进步男性运动所倡导的新型男人、新型父亲等形象也越来越受到大众和社会的认可。

(四)女权/女性主义的中心问题

正如前文所表述,女性主义的理论流派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呈现出一派多元的格局。而在这样的格局中,隐含着一些重要的争议——强调相同还是强调相异;强调平等还是强调区别;强调自由参与竞争还是强调责任;强调工作的投入还是强调家庭的投入;强调社会教化过程的作用还是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区别等等。

我们发现,女性应当争取同男性平等还是保持差异是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同与异的问题也成为女性主义理论论争中引起最多关注的问题。

概括地说,在这个问题上有五种立场:(1)男女相异——男尊女卑,男权制,父权制;(2)男女相同——男女平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3)男女相异——男女平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4)男女相异——女尊男卑,文化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5)男女混合——男女界限不清因此难分高低,后现代女性主义。这五种立场虽然是并存的,但是它们又是基本上按时间顺序兴起与衰落的。传统的性别观念主张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强调男女的区别和差异,并以此作为性别不平等的基础。现代的性别观念不强调男性差异,提出“男女都一样”,批判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刻板印象。随后发生了否定之否定,女性主义又重新强调男女差别,但是更激进、极端者为女性气质赋予前所未有的价值,发掘各种“女尊男卑”的文化、伦理和道德理念。最后,后现代的性别观念主张弱化两性的界限,以量的差异代替质的两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