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文化大院,传承乡风俗话

打造文化大院,传承乡风俗话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提升村民精神文明水平,丰富村民日常休闲时光,通北村加大对乡风文明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北村的文化大院就是强化教育引导、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好例子。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新时期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农村是主要阵地,必将迎难而上,冲锋在前,通北村无疑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打造文化大院,传承乡风俗话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落下。为提升村民精神文明水平,丰富村民日常休闲时光,通北村加大对乡风文明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06年,在兴庆区委的协调帮助下,银川众一集团投资13万元协助通北村兴建文化大院,以满足村民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大院占地近2000平方米,各种文化和娱乐设施完备齐全。文化室内有书上千册,还有绘画、书法摄影作品及光盘,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看报读书、汲取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场所。文化场上,有舞台、篮球场、健身场等,少年歌舞青春,青年挥汗如雨,老年人下棋健身,很快文化大院成为了村民娱乐休闲、放松身心最乐意的去处,也是全村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村民们在这样一种开放、包容、自由的空间中自发地营造起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使通北村焕发出新时代乡村生活的勃勃生机。慢慢地,文化大院成为13个自然村中最具人气的地方。

读书、运动自当重视,乡风文明更是重点。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生活富裕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提升上,也体现在包括乡风文明在内的精神生活的丰富上。通北村的文化大院就是强化教育引导、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好例子。在文化大院的墙壁上,一幅绘有当地景观的壁画极具感染力,兼具艺术性和写实性,全面展现了通北村的美丽与特色风貌,村民引以为傲,游客驻足称奇。在宣传橱窗内,各项关于村子的宣传信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具体情况一目了然,而党报园地的开辟也成为及时有效传达党的方针政策的前沿阵地。最具特色的是文化大院的“三情园”——上情下达园、民情反映园、实情告知园,它们各占一方,格外显眼,实实在在地反映出这里的民主化进程,成为表达百姓心声、传达村民诉求和愿望的心灵园地。所有这些都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为村民们增强文化自信、了解国家政策、反映实际需求提供了便利,对促进村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通北村文明乡风意义重大。

通北村建设文化大院,是在农民中提倡文明乡风的新尝试。文化大院的建设,一是满足了农民在农闲时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西北农民在每年的10月中旬,农活就基本结束了,农村文化大院填补了农民农闲时文化生活的空白,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扭转了村里的风气。二是促进了村民之间的和谐相处。有了文化大院,原来从不来往的村民,现在走得近了,大伙儿在参与有益的文化活动中增进了感情。三是凝聚了各方力量共建乡村。建设文化大院,是政府、企业及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且通北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功有效吸引了城市要素资源向乡村转移,进而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www.daowen.com)

除了文化大院,通北村还有名传一方的腰鼓队和自娱自乐的文艺队,时常演出村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利用文艺的魅力滋润心灵。不久前通贵乡通北村农民艺术团正式成立,腰鼓队、篮球队、文艺演出队和普法科技服务宣传队大放异彩,为村里增添了勃勃生机。富裕了的农民,对文明生活更加向往,对文化需求更加迫切,而文化大院的兴建以及各项文艺团体的成立,正满足了农民的这种向往和需求。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新时期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农村是主要阵地,必将迎难而上,冲锋在前,通北村无疑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倡导的乡风文明建设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养,更激发了村民爱农村、爱农业的热情。随着全社会兴起的一股“乡愁”情怀,越发让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纾解他们心头那股难言“乡愁”的“良药”。于是,一个个美好的乡村故事由此展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