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柯达的兴衰始末:案例分析

柯达的兴衰始末:案例分析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柯达显然不满于现状,依旧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可以说,柯达的彩色底片是柯达登上顶峰的关键。柯达不仅生产相机、研发胶片,它还有其它的拓展业务。在这期间,索尼、佳能等后起之秀逐渐超越柯达,将相机市场份额重新瓜分。而柯达的竞争失败,并不是相机质量问题,而是外观。例如,柯达的涂色技术几乎是无人可匹敌,可以用于墙纸的印刷等,但这些建议却没有通过高层的同意。

柯达的兴衰始末:案例分析

要点荟萃

柯达,是一个充满传奇与浪漫色彩的名字,从默默无名,到一鸣惊人,再到跌落神坛,它的一生都被胶卷贯穿。而让这颗耀眼的星星登上神坛,再跌落凡尘的最大原因,便是创新

如果时间回溯132年,你将可以去见证柯达曾经的辉煌,它甚至可以成为你最熟悉的事物。在当时,柯达的红黄相间的商标与如今的可口可乐一样,广为熟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

1888年,乔治·伊士曼的柯达在罗彻斯特市诞生,人们一直使用柯达的胶卷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时刻。1976年,柯达成为摄影界的主流,创造了美国90%的胶片都来自于柯达的辉煌成绩。但随着1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与超薄智能手机的问世,柯达的辉煌不再,为摄影界做出贡献之后,只在摄影界留下一抹浓厚的色彩。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柯达的兴衰史,探索辉煌与陨落背后的真相。

强大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让柯达一跃成为全球知名企业,成为全球的影像中心。柯达当时的影响力可与如今的苹果谷歌相媲美。

在1900年,柯达面向世界推出了第一台便携式相机Brownie,译为布朗尼。这一创新成果颠覆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用相机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此时,柯达会低价出售自己的相机,虽然单价不高,但成交量巨大,这笔利润也不是一笔小数目。除此之外,柯达还通过研发与相机配套的胶片,赚取大额利润。这样的商业模式,让柯达积累了大量资本。但柯达显然不满于现状,依旧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保罗·西蒙在歌中这样唱道:“Kodachrom会让你认为整个世界都充满阳光”,其中的Kodachrom便是柯达的彩色底片。柯达以此为豪:“这种胶片展现的图像比人类肉眼看到的更好!”可以说,柯达的彩色底片是柯达登上顶峰的关键

在1942年,人类史上第一款“彩色底片”在柯达的手中诞生,让人们可以通过柯达胶卷拍摄彩色相片,记录更加美丽的世界。

柯达的研发工程师西恩·布鲁克曾自己出版过一本有关胶片制作的书。翻开此书,你可以从中发现柯达的伟大创造力。你能想象到只有0.06毫米的厚度却包含了12层胶片吗?你能想象每分钟可以在感光涂层上叠加涂层的速度达到每分钟300米吗?柯达做到了,这样的技术在当时是无人可匹敌的存在。

柯达不仅生产相机、研发胶片,它还有其它的拓展业务。例如,打印机、复印机、x光片、缩微平片、胶片卷盘、幻灯机、录像带、锂电池等,它的业务范围甚至还涉足了台式电脑的软盘生产。业务种类之广,生产品类之多,为柯达带来了一笔笔可观的利润收成。(www.daowen.com)

柯达通过“大量售卖低价相机+研发配套底片”的商业模式,创造了柯达的辉煌世纪。在1999年,柯达的利润再创新高,达到25亿美元。当时的25亿美元,是真正的天文数字,是许多企业都无法企及的存在。

柯达的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几乎填满了整个相机市场,算得上是市场的无冕之王。每年推出20~30件新产品对辉煌时期的柯达而言,是家常便饭,人们也见怪不怪。毫不夸张地说,柯达如同那个时代的影子,无处不在。柯达胶片记录了从1928年到2008年的所有奥斯卡最佳影片,也记录着柯达曾经的荣耀。

天行有道,盛衰有时。在经历过辉煌之后,衰败也将到来。在2009年,富士胶片公司接手了柯达拍摄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荣耀,这预示着胶片时代已进入黄昏,数字化时代的黎明将要到来。

在面临数字化冲击时,柯达也曾试图再次创新,为自身发展谋求新方向。对此,柯达甚至经历过好几次公司重组,在新出路上不断探索、寻找,但最终几乎都是一无所获。

正如马特森曾言:“如果你想谈谈柯达犯的错误,那应该就是它永远都无法舍弃自己是一个影像公司的理念。”尽管每次重组公司的董事长都会提出新的战略以及相关改革方法,但都不愿意放弃柯达曾经的荣耀。

至此,如果不是天意弄人,那么柯达确实可以东山再起。在数码技术的冲击下,柯达坚守着自己作为影像公司的骄傲,从大量生产胶片转向大量生产数码产品。这些创新改革,让柯达在2005年成功取得美国数码生产市场榜首之位,让柯达在胶片与数码技术的竞争夹缝中得到了一线生机。

然而“天公不作美”,时代又一次加快步伐,第一代智能手机横空出世,数码相机的市场逐渐被蚕食。用智能手机拍照不仅更方便快捷,而且成本更低,柯达相机的市场价格一落千丈。在这期间,索尼佳能等后起之秀逐渐超越柯达,将相机市场份额重新瓜分。而柯达的竞争失败,并不是相机质量问题,而是外观。时代的进步催生了用户对审美的需求,索尼、佳能等品牌的相机更漂亮、时尚,也更容易被用户接纳。

而在2008年接受柯达部分荣光的富士胶片也在进行升级与改革,实现了化工业务向化妆品业务的转型。反观柯达,因为自身的骄傲,无法去接受那些具有建设性意义但“掉价”的建议。例如,柯达的涂色技术几乎是无人可匹敌,可以用于墙纸的印刷等,但这些建议却没有通过高层的同意。

柯达在“格调高”的领域创新与改革却无疾而终。例如,柯达曾经试图将自己的有机化学业务向医药产业转型,耗费巨资也未成功。再例如,柯达试图在数字印刷市场重现光荣,但该计划一直在肯定与否定之间徘徊,在来回的折腾之中,让耗费的巨资“落了个空”。

让我们看见月球表面照片的柯达,确实有骄傲的资本,但时局却不能容许。从柯达的崛起与衰败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柯达具有十分强大的创造力与创新力,但在曾经的光荣束缚下无法发挥出来。这如同两人对战,给了瞄准能力很强的人一把狙击枪,他却告诉你:“我是近战专家,只能用刀”,话还未说完,便被对方用狙击枪打倒在地。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创新成就了柯达,也毁灭了柯达。柯达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善用创造性思维,即使已经成长为“遮天蔽日”的存在,也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