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治理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

治理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现治理有效,在保证乡村意识形态不动摇的基础上,既要能够实现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构建,又要充分发挥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作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与否,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构建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治理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

执笔人:张 琛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现治理有效,在保证乡村意识形态不动摇的基础上,既要能够实现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构建,又要充分发挥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作用。针对当前乡村基层治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实现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构建,如何确保自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要义、德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扬善之义、法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应有之义,如何做到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的有效衔接,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深入研究,打好建设乡村治理有效的攻坚战。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与否,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治理有效,是乡村治理的目标。构建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www.daowen.com)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对政府职能进行了系统性论述,推行国家治理以及最终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题中之义。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不仅明确指出当前农村治理体系存在问题,“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而且也提出了以“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的解决路径。此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对乡村治理体系的宏伟蓝图进行了规划,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问题与中国发展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乡村治理正是实现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农村治理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的大背景下,将乡村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并不断完善,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呢?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抓手包括哪些方面呢?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二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三治结合”治理体系;三是以基层党组织为抓手实现乡村形态的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