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朝、民国时期中国移民西班牙、美国和日本殖民地

清朝、民国时期中国移民西班牙、美国和日本殖民地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禁解除后中国帆船蜂拥出洋,很多商船以贸易为名,实际上大批偷载沿海移民,闽南人借机大批“潜入”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地。1839年西班牙殖民当局颁布的法令允许华人完全自由地选择合适的职业和居住地点,得到总督或各省省长批准的华人,可以前往外省。1850年西班牙王室发布法令,允许华人迁居外省。鉴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迅速土崩瓦解,1899年1月23日菲律宾第一共和国诞生。1903年,美国殖民当局对菲律宾进行人口普查,华侨仅有41035人。

清朝、民国时期中国移民西班牙、美国和日本殖民地

Eufronio M.Alip在其《十个世纪的中菲关系》(Ten Centuries of Philippine-Chinese Relations )一书中提出“华人移居菲律宾由几个浪潮组成,即七世纪的移民,十六十七世纪的移民,以及十九世纪的移民”[6]清朝建立之初,明朝大批忠臣义士撤到东南沿海继续抗清,有些还迁移到东南亚徐图光复大明。为此,清政府关闭了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推行严厉的“禁海令”。1681年清军平定“三藩之乱”,1683 年攻破台湾岛,清政府认为威胁政权稳定的两大隐患已经解除。1684年,康熙皇帝遂下旨诏开海禁。海禁解除后中国帆船蜂拥出洋,很多商船以贸易为名,实际上大批偷载沿海移民,闽南人借机大批“潜入”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地。1681—1690年,已经有89艘中国商船抵达马尼拉。当时,马尼拉聚集了大约6000名华侨。海外移民的不断增长引起了康熙帝的忌惮,担心海上汉族反清力量壮大,尤其是聚集在吕宋和噶喇吧(今雅加达)两处的大量华侨,认为汉人与朝廷离心离德,终究会对清政权造成威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再次下令禁止华商到南洋贸易。1860 年,清廷再败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迫准许华工出洋。南洋经济开发热潮对于身处水深火热的福建沿海居民而言无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加上清初至咸丰年间奉行的出洋禁令已被西方列强所破,下南洋蔚为风尚。在菲闽侨,相继招引亲友入菲谋生,闽人再开入菲移民潮。仅1864年,移民便增至18000人以上[7]

在长达3个多世纪的对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里(1521—1899年),西班牙殖民当局对菲律宾华人的政策往往由于嫉妒和猜忌而变化无常,他们分别于1603、1639、1662、1686和1762年对华人进行了5次大屠杀。而每次屠杀之后,殖民当局又意识到,华人的各种经济活动对菲律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其政策遂又趋缓和,华人人数也再次得到补充。西班牙殖民统治后期,当局政策的开放刺激了华人来菲人口的激增。“到1898年美国开始统治菲律宾时,菲华人口已接近10万人,而且散居各地。”1839年西班牙殖民当局颁布的法令允许华人完全自由地选择合适的职业和居住地点,得到总督或各省省长批准的华人,可以前往外省。1850年西班牙王室发布法令,允许华人迁居外省。华人开始由马尼拉向外省迁移,怡朗、宿务港口城市是华人迁移的首选地,华人把这些港口作为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基地。华人也活跃在经济作物产区,例如在烟草产区卡加延,1888年有华人700人以上。(www.daowen.com)

西班牙在美西战争失败后,1898年12月10日美西签订《巴黎和约》,规定西班牙把菲律宾割让给美国。鉴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迅速土崩瓦解,1899年1月23日菲律宾第一共和国诞生。美西战争中美军占领马尼拉后,美国计划将统治权扩展到整个菲律宾,由此美菲战争爆发。1901年随着菲律宾总统阿吉纳尔多的投降,美国殖民地也得到了巩固。在菲律宾革命和美菲战争期间,菲律宾华侨为了躲避战乱,大量离菲。1903年,美国殖民当局对菲律宾进行人口普查,华侨仅有41035人。1935年,华侨人口增至110500人。1939年,中国驻菲律宾总领事对旅居菲律宾的华侨进行了一次全面登记,登记所得人数为13万,其中5万在马尼拉[8]。美国对菲律宾进行殖民统治的时期是菲律宾华侨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与西班牙统治时期相比,此期间华侨受到的政治迫害大为减少,生命财产较有保障。华侨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更是前所未有的。菲律宾“华侨人口的显著增加,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可以肯定,1935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在菲律宾的华人移民是以青壮年为主的。日本占领统治时期(1942—1945年),在菲华侨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生命财产受到了惨重的损失,在13万华侨中死难者估计达10000人,财产损失近2.5亿比索,也有很多华侨逃离菲律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