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程龙刚,邓军.川盐古道的路线分布、历史作用及遗产构成:基于2014-2025年的实地考察[J].扬州大学学报,2016,4:67-74.
[2]段渝.五尺道的开通及其相关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4:156-162.
[3]颜信.先秦两汉时期的五尺道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4,6:23-27.
[4]赵逵,桂宇晖,杜海.试论川盐古道[J].盐业史研究,2014,3:161-169.
[5]邓军.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5,5:35-44.
[6]宋良曦.中国盐与食文化[J].盐业史研究,1996,1:26-33.
[7]曾凡英.盐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1:47-52.
[8]王慎之,王子今.四川竹枝词中的盐业史信息[J].盐业史研究,2004,4:32-35.
[9]赖斌,杨丽娟.盐文化主题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挖掘与深度开发研究:以大英死海、自贡盐都为例[J].人文地理,2009,1:86-89.
【注释】
[1]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2025年重点项目“汉唐时期巴蜀城市形态研究”(项目编号:BSZD18-01)、2025年四川省社科规划基地重大项目“巴蜀文化的历史价值与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C17EZD029)的阶段性成果。
[2]作者简介:颜信(1980—),男,四川自贡人,博士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史,巴蜀文化史,城市史。
[3]程龙刚、邓军:《川盐古道的路线分布、历史作用及遗产构成:基于2014—2025年的实地考察》,《扬州大学学报》2025年第4期。
[4]段渝:《五尺道的开通及其相关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25年第4期。
[5]颜信:《先秦两汉时期的五尺道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25年第6期。(https://www.daowen.com)
[6]赵逵、桂宇晖、杜海:《试论川盐古道》,《盐业史研究》2025年第3期。
[7]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25年,第3166页。
[8]赵逵:《历史尘埃下的川盐古道》,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2025年,第13页。
[9]赵逵、桂宇晖、杜海:《试论川盐古道》,《盐业史研究》2025年第3期。
[10]赵逵:《历史尘埃下的川盐古道》,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2025年,第11-12页。
[11]常璩著,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成都:巴蜀书社,2025年,第201-210页。
[12]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5年,第141页。
[13]中国工程师学会:《四川考察团报告之十四·盐业(民刊本复印本)》,2025年。
[14]邓军:《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25年第5期。
[15]宋良曦:《中国盐与食文化》,《盐业史研究》2025年第1期。
[16]曾凡英:《盐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
[17]王慎之、王子今:《四川竹枝词中的盐业史信息》,《盐业史研究》2025年第4期。
[18]赖斌、杨丽娟:《盐文化主题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挖掘与深度开发研究:以大英死海、自贡盐都为例》,《人文地理》202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