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人的身份认同与历史演变

上海人的身份认同与历史演变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人口剧增,1883 年超过50 万,1930 年超过300 万,1942 年已达392 万,1946 年达到546 万。人们住在上海,在上海谋生,但并不认为自己是上海人,或者说,还没有形成上海人的身份认同。据说这是最早提到上海人的记录。上海人得此天然地势,宜其组织特色文明。果尔,则全国人民脑智之发达,皆受吾上海人之赐,全地球人民脑力之扩充,皆食吾上海人之福。2000 年8 月,上海媒体上首次出现了“新上海人”的表述,是指改革开放后移民到上海的外地人。

上海人的身份认同与历史演变

开埠之前,上海人口大体有四个来源:一是随着上海陆地的逐渐形成,从太湖流域顺势东迁的,这是上海地区的最早居民;二是在北宋、南宋之际,随着宋王朝迁都杭州,从北方中原一带迁移而来的;三是在元末农民起义时,因避战乱而从江南、江北一带逃到上海的;四是随着明清时期上海经济的繁荣,海上贸易的发达,从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移居上海的。 [2]

开埠之后,特别是19 世纪60 年代以后,大量移民涌入上海,其中大多属零散、自发、非组织性的,除了因战乱、灾荒而来沪避难者,还有很多来沪创业者、投资者、冒险者等。上海人口剧增,1883 年超过50 万,1930 年超过300 万,1942 年已达392 万,1946 年达到546 万。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写道:

上海,这个在19 世纪中叶开埠以前极为普通的滨海县城,历经开埠以后80 年的沧桑巨变,到1930 年代俨然是一个被称为东方巴黎的现代大都市。尽管这个历程中充满着屈辱、哀伤和血腥,但也凝结着无数的创造、成功和辉煌—这个历史巨变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社会成果,是新上海人逐步取代了城墙内的老上海人,走到了社会的中心,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体。这个理直气壮地对外宣称是“上海人”的人群大而庞杂:有殖民者、外国难民、冒险家,有国内的逃难者、求生者、淘金者,当然,还有负笈千里的莘莘学子。也在这传统和现代的新陈代谢中,上海老城厢内的本地人蜕变成新上海人群中的一部分,不再凸显自己的特征。以至于在今天,铺天盖地的现代媒体所传达的怀旧情绪,是针对1930 年代摩登的上海人而发,而不再去追寻更具本土意义的原生态的上海人。 [3]

不过,在整个19 世纪晚期,并没有“上海人”这一称呼。人们住在上海,在上海谋生,但并不认为自己是上海人,或者说,还没有形成上海人的身份认同。

在这个大多为临时性居民的社会里,监管机制运作得很差,不论是对那些试图摆脱传统组织束缚的中国人,还是对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当局和领事裁判权的西方人都一样。由于缺乏强势统一的地方政府,权威主要是通过代表各个地方利益或专业利益的团体来实现:商会、俱乐部、侨民协会、同乡会馆、秘密社会组织或犯罪团伙,各个团体大都各自为政。 [4](www.daowen.com)

近现代意义上的上海人,文化人类学或族群意义上作为大都市人的“上海人”的真正形成,大概是20 世纪初的事。 [5]1900 年,李鸿章在与李平书谈话时说:“君是上海人,当与洋人习,何不度德,不量力乃尔!”据说这是最早提到上海人的记录。1904 年,蔡元培等人主编的《警钟日报》发表题为《新上海》的社说,已经提出上海人的概念:

上海何以美?上海者,上海人之上海也。上海人得此天然地势,宜其组织特色文明。随上海潮流,灌注全国,使全国人饱饮吾上海文明乳汁,再出其余力灌注全地球,使全地球人饱饮吾上海文明乳汁。果尔,则全国人民脑智之发达,皆受吾上海人之赐,全地球人民脑力之扩充,皆食吾上海人之福。上海人荣耀,即上海荣耀。上海形势既不辜负吾上海人,吾上海人又安得辜负此上海形势? [6]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8 年起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从此迁出容易迁进难,上海人变成那些具有上海城市户籍的人的称谓,又由于上海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形成特殊的“上海人”身份意识。

2000 年8 月,上海媒体上首次出现了“新上海人”的表述,是指改革开放后移民到上海的外地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