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整合:实现高效服务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整合:实现高效服务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是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共享诊疗信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教学培训的信息通道。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整合:实现高效服务

1.防治结合

目前,慢性病已成为人民健康的头号威胁,防控现状亟待改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防治结合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防治结合:一是建立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协作机制,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二是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设立预防保健科,依托相关科室,强化综合性医院(含中医类医院)及相关专科医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三是构建多学科合作模式,鼓励多学科合作,建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机制和服务购买机制。四是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五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二级以上中医院要设立“治未病”科室,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2.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治疗,逐步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以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

一是建立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优先覆盖老年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以及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并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以形成分级诊疗秩序为目标,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医联体和远程医疗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共享诊疗信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教学培训的信息通道。

二是控制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规模,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推动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责任制,推进居民或家庭自愿与签约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逐步实现签约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合作、托管、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医联体、远程医疗对口帮扶等多种方式,探索县域一体化管理,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三是公立医院要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多种方式,帮扶和指导与之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医师执业信息数据库并向公众提供在线查询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建立区域在线预约挂号平台,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转诊预约挂号服务,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病人优先安排诊疗和住院;将恢复期需要康复的病人或慢性病病人转诊到病人就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支持发展康复、老年、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

3.中西医并重

坚持中西医并重,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结合中医药强省建设,加快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置,增强中医科室服务能力。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整合资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统筹用好中西医两方面资源,提升基层中西医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一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4.多元发展(www.daowen.com)

加强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协调发展,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效率。社会办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2016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制定出台《广东省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简化行政审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办医。社会办医院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可以提供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需求;可以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着力优化多元办医格局,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比如社会力量可以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领域,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所办医疗机构等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站)、口腔疾病、老年病和慢性病等诊疗机构,以及独立的医学检验检查机构、病理诊断等机构。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开发开放的作用,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合作。除了社会办医领域,社会力量还可积极参与到大病保险的经办服务、医保基金智能审核等领域,社会资本也积极投资互联网医疗等健康产业领域。

5.医养结合

医养护体系即整合医疗卫生系统资源,以医疗护理康复进家庭为基础,拓展日托及机构养老健康服务内涵,根据居民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提供可及、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医疗、养老、护理一体化的健康服务新模式。

一是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预约诊疗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

二是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整合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推动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研究制订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体系专项规划,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三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

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居民家庭。

五是推动开展远程服务和移动医疗,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及方式,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