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助力优势企业走出去,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

助力优势企业走出去,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支持国内企业抱团出海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跨境园区建设,为国内企业抱团“走出去”给予了很多帮助。引导国内优势企业以境外园区为依托,“抱团式”“集群式”走出去,从而带动资本、技术、服务等的相关配套整体输出,是契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需求,以及谋求双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的应有之义。

助力优势企业走出去,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

(一)支持国内企业抱团出海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跨境园区建设,为国内企业抱团“走出去”给予了很多帮助。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范围较大,所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跨境园区大多集中在那些基础设施较差、产业配套能力偏弱、政府政策变动相对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再加上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时间不长、国际化经验不足、产业协同效应不强,对东道国的营商环境、制度政策等也不甚熟悉。因此,如果企业只凭借一腔热血,在境外投资活动中选择单兵作战,往往会面临更高的国际化运营成本和更大的跨境投资风险,很可能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相比企业的单打独斗,跨境园区建设则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境外园区完善的服务体系和统一的运作管理,能够为企业的政策咨询、申请注册、货物清关等提供充分信息和有力支援,从而减少企业跨境投资活动的协调和沟通成本,使企业集中、有序、理性地走出去;二是境外园区对东道国当地基础民生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的完善,降低了园区内企业前期投资的成本和生产经营的难度,为吸引企业直接入驻创造了便利条件,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延展的规模效应;三是境外园区在政策集合、企业集聚、服务集成等方面的强大能力,能够在与东道国政府的谈判中争取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也更容易获得沿线国家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从而抵御和防范国际经营风险[37]

所以说,共建“一带一路”跨境园区是当前我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占优选择。引导国内优势企业以境外园区为依托,“抱团式”“集群式”走出去,从而带动资本、技术、服务等的相关配套整体输出,是契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需求,以及谋求双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的应有之义。许多的民营企业正是发现并利用了这一机会,适应并顺应了这种趋势,以跨境园区作为企业对外合作的重要平台,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在为东道国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和升级。[38]

(二)打造对外贸易全新格局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跨境园区建设,为提升区域经贸合作水平创造了条件。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增长略微乏力,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加之以部分西方国家为代表的民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再度抬头,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升级,给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39]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消退,“中国制造”的廉价成本优势被削弱,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显,对我国以单向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结构和经济生态造成了严重打击。(www.daowen.com)

面对国内外环境对我国外贸的双重压力,作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中国在“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下,向市场潜力巨大、资源优势突出的新兴贸易伙伴国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和开展境外园区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也传递出我国想要加强多边经贸合作的积极讯息,这对于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起了重要的助力。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1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了14.2%,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其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从民企占出口企业的比重上升以及中西部和东三省出口增速较快等方面都可以显示出来。[40]

然而,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普遍地缘政治复杂、利益冲突多发、工业经济欠发达、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且现阶段的跨境贸易管理机制尚不成熟、协调双边政府政策的难度较大,中国对其单向输出产成品不仅不能充分利用沿线国家低廉的成本优势,也容易面临较高的投资贸易壁垒。因此,若是只依赖于现有的常规货物出口项目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商品交易,从长远来看,并不能解决中国当前的贸易困境,更不要说开拓新的可持续的外贸发展格局。而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企业在沿线地区批量投资、大力开发跨境产业园区,不仅可以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共识、有效合作,从而降低经贸摩擦、减少关税壁垒,在多层面实现互联互通;还可以通过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双边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交易,无疑是我国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突破口。[41]

(三)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跨境园区建设,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可能。投资、贸易和金融平台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三大因素。[42]“一带一路”跨境园区是中国“走出去”企业投资建设的、将国内富余产业延伸和集聚至境外的重要载体,也是商品和生产要素等双向跨境流动的关键通道,使得人民币逐步实现了作为一种国际性货币应具备的流通、结算、储备职能。一方面,境外园区的建设,在提升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相关性和经济依存度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43]为了紧密园区产业协作、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和缓解外汇储备压力,有着相同母国背景的入区企业,对于以人民币作为“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硬通货”的信心和认同感会更高,从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形成对人民币的稳定需求。另一方面,以境外园区为依托,建设人民币跨境结算和境外兑换的示范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加快入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资金在境内外的流动,推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跨境信贷活动中的使用,从而提升区域内及区域周边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以及使用人民币的规模和频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接受对华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奠定基础,从而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