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与环保观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与环保观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继承了上古时期的“天地人”三才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环保理念,是儒商自然资源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文化基础和理论指导。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代一些民营企业家能够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能保护自然,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于是他提出“砍一棵树补一株苗”的环保理念。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与环保观

儒家继承了上古时期的“天地人”三才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厚德载物,主张物尽其用。儒家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环保理念,是儒商自然资源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文化基础和理论指导。

儒家“仁爱万物”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善待鸟、兽、草、木,形成了环境友好的理念和态度。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论语·颜渊》。孔子要求人们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曾子发挥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儒家主张对自然资源做有限制的开发和利用,反对滥用自然资源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朴素的“可持续”思想,在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中都可以体现。

儒家强调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更提出了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并合理利用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儒家重视生态平衡规律,并根据生物资源消长的规律,提出了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和措施。孟子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思想就是其典型代表。(www.daowen.com)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现代一些民营企业家能够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能保护自然,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宜华集团董事长刘绍喜就是这样的一位企业家。他的企业以木材为原料,在过去木业企业滥用树木,砍伐森林,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之时,刘绍喜意识到不能再让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于是他提出“砍一棵树补一株苗”的环保理念。探访亚马孙热带雨林以及其他多个深山沟壑后他找到了合适的木材基地,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形成一条绿色环保产业链。刘绍喜不追求商业利益,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精神难能可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