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完全竞争下厂商的长期均衡分析

完全竞争下厂商的长期均衡分析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长期内,厂商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规模,具体到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厂商对原有生产规模的调整;厂商进入新的行业或退出原行业。该需求曲线相切于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E点,与E点相对应的厂商产量是q3。竞争的市场是商品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

完全竞争下厂商的长期均衡分析

在长期内,厂商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规模,具体到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1)厂商对原有生产规模的调整;(2)厂商进入新的行业或退出原行业。

1.厂商对原有生产规模的调整

首先我们分析在长期中厂商对现有生产规模的调整,通过图7-6加以说明。在图7-6中,厂商现有生产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分别为SAC1和SMC1,商品的价格为P0。由于在短期内,厂商只能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下经营,所以,它将根据短期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价格)相等的原则把产量确定在q1水平上,并获得较少量的利润π1(图7-6中竖纹阴影部分)。而在长期内,厂商则不受现有生产规模的限制,可以建立与图7-6中任一短期成本曲线相对应的工厂规模。例如,它也可以建立与短期成本曲线SAC2和SMC2相对应的中等规模的工厂,此时获得利润π2(图7-6中斜纹阴影部分,包括利润π1部分);或者建立与短期成本曲线SAC3和SMC3相对应的较大规模的工厂,获得利润π3(图7-6中点状阴影部分,包括利润π2部分)。在上述假定条件下,该厂商将使用后一工厂规模,在每一时期生产q3单位产量,以使可能得到的利润最大。

图7-6 长期内厂商生产规模的调整

一般地说,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内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长期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而在同一点上,厂商所用工厂的短期边际成本也与价格相等。显然,在图7-6中,上述条件只能在使用与短期成本曲线SAC3和SMC3相对应的工厂并在产量为q3水平上才能实现。因为正是在这一产量水平上,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同时,厂商所用工厂的短期边际成本也与价格相等。

如果行业内除该厂商外,所有厂商都建立了最佳规模的工厂,则该厂商的扩张不会对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但由于P0高于产量为q3时的平均成本,所有厂商都将盈利,即获得经济利润,所以这种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的存在会吸引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而当新厂商进入时,调整过程必将继续进行。

2.厂商进入新的行业或退出原行业

图7-6中的E点是厂商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最优点,但该点并不是厂商长期的均衡点,厂商的长期均衡是伴随着整个行业的长期调整形成的。当厂商的生产存在着经济利润时,会引起整个行业的进一步调整,以改变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如图7-7的Ⅱ图所示,假如目前该行业中,现有厂商都用短期平均成本SAC3的生产规模生产q3的产量,它将获得π3的经济利润(图7-7Ⅱ图中的点状阴影部分),这会吸引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引起行业的调整。显然,这使得在既定的价格下行业的供给量将比以前增加,行业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例如,假定图7-7中的行业供给曲线从S0移到S2,由此引起价格由P0下降到P2,而行业的产量由Q0增加到Q2。尽管由于新厂商的进入使行业总产量增加了,每个厂商要面对新的、比以前较低的市场均衡价格,但经济利润的存在仍会吸引新厂商的加入。(www.daowen.com)

如图7-7的Ⅰ图所示,当新厂商的进入使行业供给曲线由S0移动到S3时,市场均衡价格由P0降到P3。在这一新的市场均衡价格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3。该需求曲线相切于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E点,与E点相对应的厂商产量是q3。在P3的价格水平和q3的产出水平下,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等于短期边际成本并等于价格,厂商的经济利润消失。显然,这就是该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使亏损最小的途径,此时新厂商将停止进入该行业。当然,如果新厂商的大量涌入也许会使该行业的调整过了头。例如,供给曲线由S0移到了S4,市场均衡价格由P0降到了P4。在P4的价格下,将会造成厂商的亏损(图7-7Ⅱ图中的网状阴影部分π4)。长期的亏损会使一些厂商会退出该行业,从而最终使行业的供给曲线恢复到S3

从上述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厂商的长期均衡是在其长期平均总成本与价格(即平均收益)相等的那一点上实现的,这一点就是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与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相切的切点。在该点上所形成的市场均衡价格,既不会让厂商在长期获得经济利润,也不会造成厂商的长期亏损。满足长期最优条件的点也一定满足短期最优的条件。在图7-7Ⅱ图中的E点,既满足长期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条件,又满足短期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条件。总之,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可描述如下:

案例7.4 充分竞争才是市场的最佳选择

我们以彩电市场为例,我国当前市场容量为2000万台左右,而生产能力则有4000万台左右,明显的供大于求注定了市场竞争将会日趋激烈。各个彩电企业又都是单独的利益主体,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当然会从争取更多的顾客和市场份额的动机出发,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策略——竞相降价当为正常举措。但是,当一些企业在日趋激烈的价格竞争中感到盈利下跌,难以招架时,该怎么办?它们可以设法扩大规模,也可相机转产,改变原有的投资方向。这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争取规模效益,或是灵活调头的发展之路。如果一个企业只想靠价格联盟来形成和保持垄断利益,坐享固定的市场份额,最终会发现,在商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去签一个自己和竞争对手们都不会认真遵守的协议(除非协议有超级监督力和强制力),不过是徒劳之举。

对于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来说,可问一声自己有无能力或有无必要让所有彩电企业都有饭吃,致使先进企业发挥不了长处,落后企业亦不会被淘汰。如果没有,又想通过建立价格联盟而为之,岂不白费气力?近年来,价格联盟一次次的不欢而散已经说明了此理,难道今后还要花费大量资源去做本来就不会成功的事,难道让每个政府部门都搞成一个“欧佩克”,不断去发起和监督限价、限产的卡特尔活动,从不成功,而又不肯罢手,犹如唐吉诃德同风车作战。竞争的市场是商品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通过价格、品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强势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市场份额、兼并重组,不断扩大规模而成为市场经济竞争下产生的“巨舰”;弱势企业则需利用市场退出机制,或寻找新的投资点,以扬长避短,或者被其他企业兼并、联合,成为“巨舰”的一部分。如此,才会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产生。所有消费者也将从产品价格不断降低、质量服务日益完善中受益。国际和国内历史的经验表明,希望通过政府“拉郎配”的办法去组建大企业,或是欧佩克式的价格联盟保护垄断与落后均非好的办法。

图7-7 行业的长期调整与厂商的长期均衡

摘自www1.tlu.ed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