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不同的区域和发展阶段,区域空间结构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模式:(一)低级均衡空间结构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了简单的经济活动的集中,但在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二)极核式空间结构模式该模式的产生必须依赖于区域增长极的出现。此时,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也会大大加强。网络沟通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在全区范围内传输各种资源和要素,于是构成了区域的网络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在不同的区域和发展阶段,区域空间结构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一)低级均衡空间结构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了简单的经济活动的集中,但在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不同经济活动集中点之间的经济联系较少,没有形成更高水平上的协作与分工关系。此时,区域发展在总体上处于相对封闭的低级均衡状态。

低级均衡空间结构模式以农业社会为代表,此时区域内部要素差异较小,且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由于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此时经济整体上主要以分散状态为主。

(二)极核式空间结构模式

该模式的产生必须依赖于区域增长极的出现。受初始条件、外生冲击的影响,区域之内某个地方可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并最终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超过其他地区,这就形成了区域的增长极。(www.daowen.com)

增长极的出现会打破原有的低级均衡状态,具体而言:增长极一方面通过极化效应不断吸引外围地区的要素向其聚集,从而产生经济的空间集聚,这将会导致区域空间结构的差异日趋扩大。另一方面,增长极也可以通过扩散效应来带动周围地区发展,从而形成一定层面上的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此时,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也会大大加强。

(三)点轴式空间结构模式

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空间扩展,除增长极外,还产生了经济活动相对集中的其他的点。在增长极与这些新的点相互交往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多的商品、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运输要求。为了实现相互间的联系,各种交通线路、通讯线路等逐渐建成。线路的建成,一方面更加有利于增长极和这些点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善了沿线地区的区位条件,刺激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在继续向增长极及相关点集聚的同时,也开始向沿线地区集中。于是,沿线地区就逐渐发展成区域的经济活动密集区,成了区域发展所依托的轴线。[8]

(四)网络式空间结构模式

网络空间结构是点轴式空间结构的继续发展。轴线形成以后,位于轴线上的点将因发展条件的改善而加速发展,同时,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以满足获取资源和要素、开拓市场的需要。相应地,在点与点之间就会建设多路径的联系渠道,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信等网络。网络沟通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在全区范围内传输各种资源和要素,于是构成了区域的网络空间结构。[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