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村城镇化的本质与类型

农村城镇化的本质与类型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是指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向城镇转化的过程。

农村城镇化的本质与类型

1.农村城镇化的本质

所谓农村城镇化,是指在中国存在特定人口迁移障碍背景下,农村依托传统集市和行政中心,在乡村工业化推动下形成的小范围人口集聚和迁移现象,或称小城镇的发展。它有别于通常讲的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现象,也区别于战后发达国家大城市向小城镇扩散的都市化。农村城镇化建设一般以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县城及小城镇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地区农业优势,以乡镇企业为龙头,以农副产品加工业、绿色旅游服务业为中心带动农村人口城镇化,实现农村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是一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也是我国拉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农村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及内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使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村人口有条件和可能向非农产业和非农地区转移,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在条件成熟时就变成了城市人口,致使农村人口比重逐渐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逐渐增加。

第二,农村城镇化是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要求越来越高,然而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生产方式应是集约型的生产方式,而非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城镇化正是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过程。因为城市的发展能迅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产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所以,城镇化的结果必然使城镇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第三,农村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落后、低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将逐渐被现代、先进、高效的城市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所取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从而使社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将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使就业结构得到优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消费群体显著增加,农村人口消费群体明显减少,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消费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第四,农村城镇化是社会整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因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生产方式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不仅大大加快物质文明进步的进程,与此同时,还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因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迅速向农村扩散、传播,使农村居民对城市文明生活方式产生强烈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为了改变原来祖祖辈辈落后的生活方式,会采取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思想观念,追求先进文明,崇尚开拓进取,最终将使整个社会建立起有别于农业社会的城市社会新秩序。

综上所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是指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向城镇转化的过程。

2.农村城镇化的类型

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城镇化类型的划分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标准。

从城镇产生的特点来划分,分为三种类型:(www.daowen.com)

(1)农基型城镇化。城镇的产生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发展为动力。在城镇化过程中,工业高度发达,并以雄厚的物质力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使农业也实现了现代化。结果不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的粮食完全能够满足本国人口和工业发展对粮食的需要,而且转移了大批农业劳动力来发展城市中的制造业和各种服务业,繁荣了城市产业,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具有这种类型城镇化的国家,一般是人均耕地多、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化进程较早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

(2)工外型城镇化。城市的发展是以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动力,而工业的发展却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实行这种类型的城镇化国家,为了使为工业服务的交通运输银行金融、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共服务等有关的行业迅速发展起来,采取各种措施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从而使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农业人口比重急剧下降,农业发展受到阻碍,粮食问题没有解决,大部分农产品依靠外贸进口。这种类型城镇化的国家,往往耕地不足,农业发展受到限制,而工业化进程却很早,工业高度发达,外贸条件好,如:英国

(3)超载型城镇化。即城镇化水平超越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过度城镇化”现象。具有这种类型城镇化的国家,其工业和农业都相当落后,大量农村人口云集城市去寻找有限的就业机会,结果农村衰落,城市盲目扩大,城市失业人口增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这种类型城镇化的国家,一般人多、地少,经济发展起点低,工业化程度也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如:印度、巴西等。

从城镇发展的阶段来划分,分为两种类型:

(1)集中型农村城镇化。集中型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根据聚集经济理论会不断向城镇聚集。在一定条件下,城镇经济具有规模递增的特点,能产生聚集效应。因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较完善的生产、金融、信息、技术服务,较集中、有规模的市场,因此有较高聚集经济效应。这种聚集经济效应会吸引工业向城市集中,而这种集中又会进一步加强城市的聚集效应,从而使城市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应该说,一般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前期都属于集中型城镇化阶段。

(2)分散型城镇化。分散型城镇化的实质是因集中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使城市经济的外部成本不断上升,外部效益不断下降,导致城市从聚集走向分散,从而带动大城市郊区及周围非城市地域迅速发展,使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区别日益缩小,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逆城镇化”现象即属这种类型,它是城镇化进程后期的主要特点。

从城镇化进程的结果来划分,也分为两种类型:

(1)积极型城镇化。所谓积极型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步、相协调,即城镇化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基础的建立、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商业服务业的日益兴盛、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而进行的。通过这种类型的城镇化手段,可以达到国民经济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结果。

(2)消极型城镇化。消极型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不协调。这种不同步、不协调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城镇化水平超前于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或者城市及城市产业的发展是以牺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来支撑的,出现“过度城镇化”;另一种是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滞后城镇化”或“城镇化不足”。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消极型城镇化,都将阻碍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唯有采取措施,通过协调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