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多综多蹑织机可用于古代蜀锦织造,获得90%支持

多综多蹑织机可用于古代蜀锦织造,获得90%支持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上,我提出的“古代蜀锦可以用多综多蹑织机织造”,得到了90%的人的赞成;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高汉玉老师坚持认为应用束综制造。那时候我的工资40多块钱,有次去阿坝出差,花了三个月的工资从藏民手里买了一台腰机,是多综多蹑丁桥织机的前身,它织的是两色平纹经锦。纺织不仅影响了中华文明,还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她在博士论文中更是阐述了成都的丁桥织机是最适合日本“博多织”的织机。

多综多蹑织机可用于古代蜀锦织造,获得90%支持

我在分析经锦织物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丁桥织机的结构、穿综特点和上机工艺,写了一篇《经锦织造技术的探讨》的论文,设想用多综多蹑丁桥织机和一经穿多综的原理复原古代经锦,我还为经锦的复原画了一张草图,设计了一个基本的模型。该论文为以后经锦复原的研究起了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该文在《四川纺织科技》上发表,当年被四川纺织协会评为优秀论文,后被多篇文章引用。

调研报告写出来以后有一个小插曲。因为我的文中有一些论述与夏老前辈不同,还驳斥了他的一些观点,我当时初出茅庐什么都敢说,单位怕引起一场学术争论,就不准我们用科研所的名义发表,只能以个人名义发表。这个调研是我做的,调研报告也是我执笔写的,织机示意图是同事王君平画的,我自然要第一个署名,王君平第二个署名。我爱人撰写了调研提纲并全程参与了调研工作,他第三个署名,另外两个同事署名第四和第五。由于观点比较尖锐,如果出了什么问题主要责任人是我,检讨自然由我承担。后来,有些人看到我是第一作者就不服气,说我领了“头功”,我只好把领导在调研报告上的批示要求给他们看,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为此我受了不少委屈。

调研报告在发表后首先得到了《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编写小组专家的重视,他们特邀我参加1984年4月在四川省峨眉山市召开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定稿会。会上,我提出的“古代蜀锦可以用多综多蹑织机织造”,得到了90%的人的赞成;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高汉玉老师坚持认为应用束综制造。在《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里,我们两人的观点都被收录进去了。会后,浙江丝绸工学院的朱新予院长、华东纺织工学院的周启澄教授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赵承泽研究员托我帮助购买多综多蹑丁桥织机,同时委托我邀请该技艺第六代传承人代有权夫妇去浙江丝绸工学院安装调试并演示丁桥织机的生产技艺。至此,我们团队在该项目中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日本、韩国的学者不断来四川考察研究丁桥织机技艺,但是我们四川不大重视这个研究,包括蜀锦厂也不重视。

我第一次去中兴公社调研的时候,反帝大队还有300多台织机,整个中兴公社包括劲松大队有700多台织机,当时还有一半多在生产,生产中所需要的经线和纬线由东方红绸厂提供,成都纺站收购后再销售到少数民族地区。纺织业是当地的主要副业,所以从业的人员很多。

2015年我再到中兴时,一台织机都没有了,以前农家院子大,可以随便存放织机,但后来农民进城搬进了楼房后,城里房子小,织机又很占地方,所以很多人就把它们扔了或者拆了。现在成都博物馆想找一台老织机做陈列品都找不到,到处拼凑着才找了一台。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四川要承担这样的研究项目,地方是不提供研究经费资助的,工厂更不可能做无经济效益的项目投入。这是令我很伤心的事情!(www.daowen.com)

那时候我的工资40多块钱,有次去阿坝出差,花了三个月的工资从藏民手里买了一台腰机,是多综多蹑丁桥织机的前身,它织的是两色平纹经锦。我因承担的科研任务重以及为省内新建的多家丝织企业做设计,没有时间去分析。但有空闲时间我总是拿出来看看,想把老祖宗的智慧分析理解清楚,了解他们当时是怎么做的。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地方,但是我们对老祖宗的智慧在理解上还有很大距离。

成都有锦江、锦里,锦江还叫濯锦江。锦是熟织物,为什么织了后要拿到河里去洗呢?是不是这里面有什么工艺秘密值得我们去探索?比如近几十年出土了很多经锦,对经锦织物的组织结构特征却众说纷纭,有的讲是经重组织,更多的人则认为“两色”就是“两重”经锦,“三色”就是“三重”经锦,“五色”就是“五重”经锦,更有甚者说是“七重”经锦。这是一个误区。认真分析经锦的组织结构可以发现,不论两色、三色、五色,在经浮花下背衬的都是多头平纹。认清了这个基础,在复原古代经锦时,我们可在工艺上简化很多东西。

2015年,我曾指导代如金的儿子代有权,教他了解经锦和花边的区别,花综、地综的不同作用,在丁桥织机上用一经穿多综的原理,再结合藏族艺人用腰机织两色平纹经锦的穿综方法。他带着一个从未接触过纺织的学生,大概只花了一个月时间,就成功复制出了新疆出土的《舞人图》两色平纹经锦小样,非常顺利。

纺织文明与农耕文明是两大古老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纺织不仅影响了中华文明,还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几千年间留下了众多精妙绝伦的纺织产品。纺织的工艺技术影响深远,比如2012年在成都老官山汉代古墓出土的一钩多综式提花机表明,人们在西汉年间就采用了杠杆原理,打孔提花纹版采用了二进制计算原理,这与现代的计算机原理是多么相似啊。我虽年迈,仍在不断探索中国纺织技术的发展、织机设备的变迁过程。希望纺织同仁们,特别是年轻的纺织工作者,不要把纺织产业看作夕阳产业,先人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东西,需要你们去传承,去发掘,去抢救!2010年前后,我曾多次接待一位日本博士,她到中国读研、读博,就是要找寻最适合生产日本传统腰带“博多织”的织机。“博多织”是一种平纹地上起经浮花的织物,日本工业虽很发达,但数百年间都未解决花经和地经的织缩问题,而丁桥织机上一根小小的但能自由下落的竹棍解决了她的问题。她在博士论文中更是阐述了成都的丁桥织机是最适合日本“博多织”的织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