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遗赠的珍宝:放大镜与笔记本传承人生经验

遗赠的珍宝:放大镜与笔记本传承人生经验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是像现在写的这个宋锦的稿子,也是我写的。我曾在法国一个博物馆的库房里,分析过他们的很多样本。法国样本的结构也有好多品种的,我很佩服。我觉得不仅我们中国的丝绸好,法国的也很好。我有一个放大镜,是当初在上海非常有名的王行素老师送我的,是一个法国放大镜。他在“文革”中受到了冲击,后来我去看他,他就把他保留了大半生的放大镜和一本他当年在法国留学时的笔记本给了我,这个放大镜一直伴随着我分析织物。

遗赠的珍宝:放大镜与笔记本传承人生经验

美国人平时很少穿丝绸的,他们差不多都穿棉质T恤,但也愿意参与丝绸文化交流。有几个展览跟我联系过,还有墨西哥的,他们叫我跟他们合作展览,但这些都是要人力、物力、精力的。你说我现在只有一个人,就这个大师工作室,我只有一个小沈,还有两个做辅助工作的,怎么办?我原来带的学生都在博物馆,都是书记、馆长、副馆长,他们都在忙博物馆的事业,也很忙。我已经没有精力做这些外界的交流了,我还是想在我的有生之年,把我的技术、我的本事传下来,我就觉得这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

到现在为止,我倒是可以说,中国很少有一个像我这样的老专家,既熟悉古代技艺,又熟悉现在的丝绸技艺,并且不停步地在第一线研究这些。我都是自己来做的,没有其他人。我这本有关宋锦的书,写的都是宋锦的技艺,包括宋锦的结构,我都分析出来了,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出这个结构,所以我把它写在书里,人家看了就知道宋锦的结构是这样的,宋锦装造是这样的,以后变变花样就比较方便了。所以我做了这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有些书写得、印得很考究,一张图一个说明,包括我最近完成的《中国织锦大全》,这本书我是主编。我写的这个《丝绸织染》,大部分是文字,讲述了工艺、技术、结构等,特别难,编得特别费劲。再说这个《中国织锦大全》,我把全书分成几大部分:古代织锦、近代织锦、现代织锦、中国三大名锦和少数民族织锦。我把每个部分的提纲都列得很详细,编者分成好几个小组,照我的提纲来组织内容,包括简单的历史、织物结构、配图。图案纹样的特色要画图,包括它的工艺、装造工艺和上机工艺都要画图。原来的风格、创新的风格也要体现出来,每一个锦的部分我都这样要求。问题来了,做的人不会写。我正好既是理论总结者,又是实践操作者,既懂古代又懂现代,我帮他们审稿,改组织结构图,改工艺图,都很累。就是像现在写的这个宋锦的稿子,也是我写的。因为很少有像我这样理论、实践知识那么丰富,做得那么严格,自己又很懂这个领域的人。

我觉得现在要培养年轻人也很难,很少有人甘于寂寞。做这个很苦的。我亲自到锦州市博物馆,在库房里分析战国、汉代纹锦的结构,虽然纹锦照片有很多,但看上去它们的结构都是黑乎乎的,一片酱油颜色。库房条件也不好,光线暗淡,而且文物是不能碰的,一碰就要碎的,几千年了,战国时候的嘛。所以我只好隔着显微镜远远地看这种丝线不同的转换状况,分析出它是三色锦,色彩是根据纺织研究院的色彩分辨仪来定的。我分析了这个三色织锦结构,后来四色织锦和五色织锦我就依此类推了。这些在书上也都标示出来了。我是特别熟悉组织结构的,我这一生都在研究这些,分析了几百种织物结构,国内外的很多样品我都分析过。(www.daowen.com)

我曾在法国一个博物馆的库房里,分析过他们的很多样本。法国样本的结构也有好多品种的,我很佩服。我觉得不仅我们中国的丝绸好,法国的也很好。我汲取了好多知识,现在织物到我手里,我看看——当然我也要分析分析——我就知道它是什么结构。我现在就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我有一个放大镜,是当初在上海非常有名的王行素老师送我的,是一个法国放大镜。当时因为我搞品种设计,他觉得我这个年轻人特别好,蛮赞赏我的。他在“文革”中受到了冲击,后来我去看他,他就把他保留了大半生的放大镜和一本他当年在法国留学时的笔记本给了我,这个放大镜一直伴随着我分析织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