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将复制变为文物恢复和研究项目

将复制变为文物恢复和研究项目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我的领导到北京去争取,争取有更多的人关注传统丝织文物的这种复制,因为我们把复制不仅仅看成是一个文物的恢复,还把它做成一个研究的项目,国外叫实验考古学。“田猎纹绦”是一个比较早期的织物,展示的是狩猎的画面,它基本上是用针编的方法去织的一种绦组织。再一个就是著名的“马王素纱襌衣”,这是我们成为国家丝绸文物复制基地以后,第一件复制的文物。

将复制变为文物恢复和研究项目

当时我的领导到北京去争取,争取有更多的人关注传统丝织文物的这种复制,因为我们把复制不仅仅看成是一个文物的恢复,还把它做成一个研究的项目,国外叫实验考古学。用实验考古的方法去做古代织锦研究,就可以恢复出古代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我们甚至可以用这个技术研究出当时的生产力、社会繁荣状态等。我们做的这个龙袍,叫妆花纱龙袍,妆花纱工艺在很长时间内是流失了的,我们要做纱罗的研究,把纱罗和妆花拼合起来,变成妆花纱,要把这些工艺糅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制作。

在文物复制方面,我做得比较著名的品种有战国时期的“田猎纹绦”。“田猎纹绦”是一个比较早期的织物,展示的是狩猎的画面,它基本上是用针编的方法去织的一种绦组织。那时衣为绣锦为缘,那个锦边是用绦织物做的,是很特殊的一个组织,所有的纹样都一个个像珍珠一样的,是凸出来的,所以特别漂亮,纹样也特别好看。

再一个就是著名的“马王素纱襌衣”,这是我们成为国家丝绸文物复制基地以后,第一件复制的文物。这里头有个故事,就是“马王素纱襌衣”被盗,因为当时展出的很醒目,那个盗的小孩又不懂它,把它裹在一个铜器上面,衣服上割了一百多个口子,无法再展示了。文物局领导当时想把这个东西复制起来,替代文物展出,这是领导的初衷。

这个项目我们做了很长时间,很难,因为现在的蚕体大,我们叫五龄蚕,而古代蚕体多大呢?可能比较小,蚕体小了它就能吐很细的丝,细丝才能做。所以说做这个项目,得从养蚕开始,要把蚕一点一点养回去,“穿越”回到那个年代。中间断一季,就前功尽弃,要一点一点去筛选,还不是把蚕养小了就行,蚕还要养壮了。最后我们测定的这个蚕吐出的丝,能达到3A级。我们织后把织物折叠成十层,放到报纸上,能够轻轻松松看到报纸上的字,光是能透过去的。你把织物放到玻璃桌上,远远望过去就像一团烟雾,感觉到有那么一种烟气,东西却看不见。古代就是有很多我们今天很难想象的东西。(www.daowen.com)

还有一个复制的织物叫绒圈锦,和毛巾一样的,那个绒上一圈一圈的。古代的绒圈是做出纹样来的,纹样粗细不一样,有高,有低,有不同的圈。我们研究了好多次,最后发现,可能用马尾做假织纬比较好,圈绒中间有一个假织纬进去,织完了再把它抽掉就能形成圈,但是松紧要把握好才能做出高低不一样的纹样。

我们复制过的织物也有近代的,比如说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做过丁汝昌战袍复制品。这个战袍,全部用92%圆金线做出来的。锁子甲上面再配图样,锁子甲花满,提花都提不动,我们就翻过来织,用正面的形式去做(传统做法都是反面形式织),做这个科研项目有很多很多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