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发展方式需解决粗放式要素投入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需解决粗放式要素投入问题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的发展模式仍较为粗放,经济增长依赖于人口和土地的要素投入的特征还比较明显,环境超负荷承载问题比较突出。上海与国际一流城市在供给质量和效率上的差距明显大于总量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上海的发展模式仍较为粗放。

经济发展方式需解决粗放式要素投入问题

目前,上海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与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不仅GDP总量与三大全球城市相比差距较大,而且在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地均产出以及人均能耗等方面都与全球城市有较大差距。上海的发展模式仍较为粗放,经济增长依赖于人口和土地的要素投入的特征还比较明显,环境超负荷承载问题比较突出。

1.上海经济粗放型发展的土地、资源与环境刚性约束

上海距离利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上海与国际一流城市在供给质量和效率上的差距明显大于总量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上海的发展模式仍较为粗放。200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1778万,建设用地2400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增至2415万,建设用地增至3200多平方公里。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等高端产业从规模到质量与国际一流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上海的土地承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上海的城市人口不可能无限制增长,城市人口必须控制在土地可承载的范围之内,才能有利于特大城市功能的发挥与防范大城市病的发生与发展。

2.上海城市规模过大的负外部性不断显现

一方面,因城市规模过大、工业生产集中导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等问题,不但增加了居民的通勤成本,也阻止了外来人口的流入;另一方面,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增大。2000—2014年间,上海的能源消耗量从5413万吨标准煤上升到11085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5%。预计“十三五”上海的能源消费的增量压力还会增大。2016年1月20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366座城市PM2.5浓度排名》中,上海PM2.5的年平均浓度为53.9微克/立方米,高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浓度限值,即35微克/立方米;远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PM2.5空气质量准则值,即10微克/立方米。[1]同全球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相比较,上海的空气质量与环境发展亟须大幅度提高,才能适应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和国际性大都市的需要。

图2.1 2000—2014年上海能源消费总量(www.daowen.com)

3.上海在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方面还比较薄弱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创新数量和质量相对较低,上海在专利规模、专利授权率等方面较全球城市都有明显的差距。

未来上海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创新的实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也是塑造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上海在科研、技术创新、金融领域都存在人才短缺的情况。据统计,未来5年上海金融人才将增15万[2],电商人才缺口巨大[3]。人才的形成和集聚需要教育的投入和外部人才的引入。2015年,上海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3%,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相当于纽约的1/5,上海无论是在教育基础设施、教育经费投入以及教育质量方面都比全球城市低得多。同时,过高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成为阻碍优秀人才来沪发展的主要原因。

表2.1 上海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的上海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