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五凉时期的酒泉商业贸易探析

五凉时期的酒泉商业贸易探析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凉时期,中国北方长期分裂割据,战争频繁,汉晋以来通畅繁荣的丝路受到阻隔,除僧侣外,西域使者和商旅常常难以进入中原,只好以河西作为终点,或就地交易,或长期居留。所以说,“通货羌胡”在当时的商业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凉李暠更是鼓励百姓进行农耕,也取得了较好的收成,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使河西走廊的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同时为商业贸易创造了条件。

五凉时期的酒泉商业贸易探析

东晋时期,北方草原民族乘机西进南下,建立割据政权,黄河流域出现“五胡十六国”(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分裂割据局面。期间,河西先后为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等割据政权所统治,史称“五凉时期”。

五凉时期,中国北方长期分裂割据,战争频繁,汉晋以来通畅繁荣的丝路受到阻隔,除僧侣外,西域使者和商旅常常难以进入中原,只好以河西作为终点,或就地交易,或长期居留。五凉时期虽然政权交替频繁,并时有胡羌骚扰,地方反叛,战争不断,但较之全国其他各地,河西还是中国北方一片较为平静安定、繁荣丰饶的地区,因此成为中原流民避难的乐土。也由于与中原政权的来往并未断绝,所以吸引了西域商旅和外国商旅的频繁往来。因此,西域及中亚、西亚的国家通过五凉政权与内地和中国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前凉张骏时“西域诸国及前部于阗王并遣使诣姑臧奉贡”[13],后凉时西域诸国“不远万里,皆来归附,上汉所赐节传[14]。”这些地方的商队、行旅源源不断地往来于河西各地。河西有西域外商所需要的丝绸布帛、铜铁器及皮革制品等物品,西域外商在这里卖出所携物品,买进中原和内地物品,又将这些物品远销中亚。所以说,“通货羌胡”在当时的商业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不断得到恢复和发展,河西由原来的游牧区发展为新兴的农业区,从而隔绝了羌胡,将包围我国农业区的连片游牧区分割为北方和西方两片,保护了丝绸路上来往商旅和中外使者的安全。通过河西走廊,不仅使河西的农业区与西域天山以南的农业区相连,并进而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非、欧的农业连接起来,为商人、使节及其他游客提供了食宿方便,确保了旅途所需食物、饮水等物资,也为这些物资提供了商业交易的场所。(www.daowen.com)

酒泉、敦煌地处走廊西端,幅员辽阔、水草丰富、可耕可牧、农田牧场交错,有发展生产的良好基础。早在西汉时期,经济繁荣、人口殷实的酒泉、敦煌,已经是通往西域的门户。胡商大量聚居,被称作“华戎的交易都会”[15]。五凉政权执行保境安民的政策,“通货羌胡”“修众息役”[16],“蠲省百役,专攻南亩”[17],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畜牧业手工业,《晋书》载:张重华时“叛虏斯骨真万余落,破之……获牛羊十万余头。[18]”前凉张轨曾向西晋贡献手工业产品“毡布三万匹”,“酒泉南山有铜驼山,沮渠蒙逊遣工取之,得铜钱万斤[19]。”西凉李暠更是鼓励百姓进行农耕,也取得了较好的收成,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使河西走廊的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同时为商业贸易创造了条件。史载当时河西县城大增,前凉时增郡6,县可考者47;西凉增郡8,县可考者43;南凉增郡1,县可考者50;北凉增郡2,县可考者40[20]。随着郡县的增加,一些郡县治地,特别是作为都城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在国际贸易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刺激下,人口增多,逐渐发展成“丝绸之路”上的中心城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