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世界经济的重建与发展:1945-1973

世界经济的重建与发展:1945-1973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4年底至1945年初,盟军正横扫整个西欧,同时也向敌我双方的遇难平民发放应急口粮和医疗设备。其中三分之二的费用由美国承担,剩余部分由联合国其他成员国支付。从1945年7月1日到1947年6月30日,美国通过拨款给善后救济总署以及采取其他直接救援行动的方式,共向欧洲提供了约40亿美元的援助,另有将近30亿美元用于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援助。

世界经济的重建与发展:1945-1973

战后欧洲一蹶不振,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除英国苏联以外,所有参战国都遭遇了军事上的失利并被敌军占领。苏联的大片土地曾落入德国军队的实际掌握之中,双方为此进行了反复拉锯战,可谓寸土必争。英国国内则有多处人口稠密的城市遭到飞机轰炸,加之食物等生活必需品极度短缺,因此尽管没有被占领(美国人除外),损失也极为惨重。唯一未受直接破坏的那几个欧洲中立国,也因战争连累而饱尝物资短缺之苦。

战前,欧洲国家的进口多于出口,食品和原材料的贸易更是如此,进出口差额则用海外投资航运金融服务赚得的收入来支付。但现在,这些国家的海运船队已毁于战火,海外投资的产业也被迫清算,金融市场面临一片混乱,其制造业的海外市场则被美国、加拿大甚至一些原先不发达国家的新兴企业乘机抢占。欧洲前景惨淡,民众所能指望的仅是维持温饱。成千上万的人因为衣食匮乏、疾病肆虐而面临死亡的威胁。对于同病相怜的战胜方和战败方而言,紧急救援和重建经济成了当时最迫切的需要。

救援主要来自两条途径,其中大部分又都来自美国。1944年底至1945年初,盟军正横扫整个西欧,同时也向敌我双方的遇难平民发放应急口粮医疗设备。因为盟军奉行无条件投降政策,所以在停战后必须承担在战败国德国维持治安的重任,其中就包括继续向无助的平民提供救援食物。(www.daowen.com)

救援的另一方面来自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从1945年到1946年,该机构共花费10多亿美元,发放2 000多万吨食品、衣物、毛毯及各类医疗设备。其中三分之二的费用由美国承担,剩余部分由联合国其他成员国支付。从1945年7月1日到1947年6月30日,美国通过拨款给善后救济总署以及采取其他直接救援行动的方式,共向欧洲提供了约40亿美元的援助,另有将近30亿美元用于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援助。1947年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职能由国际难民组织(IRO)、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其他一些联合国专门机构继续执行,另外还包括各国自愿加入的官方机构。

与欧洲相反,美国经过战争后变得空前强大。加拿大、其他英联邦国家和部分拉美国家的实力也比战前有所增强。这些国家不仅未遭受直接的战争破坏,反而因战时高涨的需求使国内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技术现代化和生产规模扩大成为可能,从而使各自的工农业获益匪浅。许多美国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担心战后可能出现严重萧条,但事实上,战争期间人为压低物价水平的配给制和价格管制取消之后,压抑许久的对战时紧俏商品的需求造成了战后通货膨胀,到1948年时,物价水平已是战前的两倍。尽管通货膨胀给依靠固定收入的人们带来生活上的困难,但是它推动了工业车轮滚滚向前,并使美国得以在欧洲和其他遭受战争摧残后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扩大对战后重建的经济援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