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解析

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解析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货物运送的同时进行货物跟踪管理,并在货物交给收货业主之后,通过EDI向发送货物业主发送完成业务信息和运费信息。这三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依存,构成EDI的基础框架。数据标准化是整个EDI最关键部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EDI标准是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行政、商业和运输用电子数据交换规则》,以及美国国家标准局特命标准化委员会第十二工作组制定的ANSI X.12。在格式转换过程中要进行语法检查,对于语法出错的EDI报

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解析

(一)EDI的概念

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略语,中文可译为电子数据交换,它是一种在公司之间传输订单、发票等作业文件的电子化手段。它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它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的电子化贸易工具,是计算机、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EDI描述成“将贸易(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变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信息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简单地说,电子数据交换是通过电子方式,采用标准化的格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结构化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具体而言,EDI是一套报文通讯工具,它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与通讯功能,将交易双方彼此往来的商业文档(如询价单或订货单等)转换成标准格式,并通过通讯网络传输给对方,俗称“无纸贸易”。

应用EDI可以使交易双方将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单据,以规定的标准格式在双方的计算机系统上进行端对端的数据传送和自动处理,减少了文字工作并提高了自动化水平,从而使企业实现“无纸贸易”;简化业务流程,减少由于人工操作失误带来的损失,能够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加强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

(二)物流EDI

EDI在物流中被广泛应用,称为物流EDI。所谓物流EDI是指货主、承运业主以及其他相关的单位之间,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物流作业活动的方法。物流EDI的参与对象有货主(如生产厂家、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承运业主(如独立的物流承运企业等)、实际运送货物的交通运输企业、协助单位(如政府有关部门、金融企业等)和其他的物流相关单位(如仓库业者、配送中心等)。物流EDI的框架结构如图13-9所示。

下面看一个应用物流EDI系统的实例,这是一个由发送货物业主、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组成的物流模型。这个模型的操作步骤如下:

图13-9 物流EDI的框架结构

(1)发送货物业主(如生产厂家)在接到订单后制定货物运送计划,并把运送货物的清单及运送时间安排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如零售商),以便物流运输业主预先制定车辆调度计划,接收货物业主做好接货准备。

(2)发送货物业主依据顾客订货的要求和货物运送计划下达发货指令、分拣配货、打印出物流条码的货物标签并贴在货物包装箱上;同时把运送货物品种、数量、包装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他们依据指示下达车辆调度指令。

(3)物流运输业主在向发货货物业主取运货物时,利用车载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运送货物。

(4)物流运输业主在物流中心对货物进行整理、集装,列出理货清单并通过EDI向收货业主发送发货信息。在货物运送的同时进行货物跟踪管理,并在货物交给收货业主之后,通过EDI向发送货物业主发送完成业务信息和运费信息。

(5)收货业主在货物到达时,利用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开出收货发票,货物入库;同时,通过EDI向物流运输业主和发送货物业主发送收货确认信息。

(三)EDI系统模型

从上述EDI定义不难看出,EDI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计算机应用、通信网络和数据标准化。其中,计算机应用是EDI的条件,通信环境是EDI应用的基础,标准化是EDI的特征。这三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依存,构成EDI的基础框架。EDI系统模型如图13-10所示。

图13-10 EDI系统模型

计算机应用部分主要包括EDI所需的计算机、调制解调器(modem)、通信线路等硬件设备,以及EDI软件及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EDI信息的最终用户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它自动地处理传递来的信息,因而这种传输是机-机、应用-应用的传输,为EDI与其他计算机应用系统(如MIS)的互联提供了方便。

通信网络是实现EDI的手段,EDI通信方式包括点对点、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VAN(增值网络)。

数据标准化是整个EDI最关键部分。EDI标准主要提供语法规则、数据结构定义、编辑规则和协定、已出版的公开文件。目前,国际上流行的EDI标准是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制定颁布的《行政、商业和运输用电子数据交换规则》(EDIFACT),以及美国国家标准局特命标准化委员会第十二工作组制定的ANSI X.12。从内容上看,这两个标准都包括了EDI标准的三要素:数据元、数据段和标准报文格式。(www.daowen.com)

(四)EDI系统结构

在EDI工作过程中,所交换的报文都是结构化的数据,整个过程都是由EDI系统完成的。EDI系统结构如图13-11所示。

图13-11 EDI系统结构

1.用户接口模块

业务管理人员可用此模块进行输入、查询、统计、中断、打印等,及时地了解市场变化,调整策略。

2.内部接口模块

这是EDI系统和本单位内部其他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接口,一份来自外部的EDI报文,经过EDI系统处理之后,大部分相关内容都需要经内部接口模块送往其他信息系统,或查询其他信息系统才能给对方EDI报文以确认的答复。

3.报文生成与处理模块

该模块有两个功能。

(1)接受来自用户接口模块和内部接口模块的命令和信息,按照EDI标准生成订单、发票等各种EDI报文和单证,经格式转换模块处理之后,由通信模块经EDI网络发给其他EDI用户。

(2)自动处理由其他EDI系统发来的报文。在处理过程中,要与本单位信息系统相连,获取必要信息并给其他EDI系统答复,同时将有关信息送给本单位其他信息系统。

如因特殊情况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经双方EDI系统多次交涉后不能妥善解决的,则把这一类事件提交用户接口模块,由人工干预决策

4.格式转换模块

所有的EDI单证都必须转换成标准的交换格式,转换过程包括语法上的压缩、嵌套,代码的替换以及必要的EDI语法控制字符。在格式转换过程中要进行语法检查,对于语法出错的EDI报文应拒收,并通知对方重发。

5.通信模块

该模块是EDI系统与EDI通信网络的接口,包括执行呼叫、自动重发、合法性和完整性检查、出错报警、自动应答、通信记录、报文拼装和拆卸等功能。

(五)EDI系统工作原理

目前通用的EDI通信网络,是建立在MHS数据通信平台上的信箱系统,其通信机制是信箱间信息的存储和转发。具体实现方法是在数据通信网上加挂大容量信息处理计算机,在计算机上建立信箱系统,通信双方需申请各自的信箱,其通信过程就是把文件传到对方的信箱中。文件交换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在发送文件时,用户只需进入自己的信箱系统。EDI信箱通信与交换原理如图13-12所示。

图13-12 EDI信箱通信与交换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