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设计有效问卷问题:常见错误及正确方法

如何设计有效问卷问题:常见错误及正确方法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这个问题没有标记列号,这个对未来的统计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在问卷调研时,大部分人都希望能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问题。购买食品、衣服、家电通常不会在一类购物场所。更加专业的提问是:将上述问题分为3个独立的问题:您在过去12个月中,是更多在线上购买衣物,还是线下购买衣物?

如何设计有效问卷问题:常见错误及正确方法

一、错误案例示范

我碰到过很多企业与个人,他们似乎觉得问卷设计非常简单:只要你会说话,你就该会提问。我在网上随便找了个案例。这种案例在网上比比皆是。所以我们来看看它们的问题在哪里。

以下是错误案例展示,斜体字部分是错误案例原文中的问题。“点评”便是我个人所作的点评。我这里所举例的“更加专业的提问方式”并非唯一的答案。此处仅是举例说明,提问也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即使你从未学习过专业的调研方法,我相信从前后的提问对比中也可以感受到哪种提问方式更加专业。

1.Hello,我们最近在做一款手机图片分享软件,我们想花费您5分钟时间,问您几个跟手机使用习惯有关的问题。

请注意:以下问题的答案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只是想知道您的想法,真实的表达即可:

点评:

这里的“我们”是谁?为什么要问“我”跟手机使用习惯有关的问题?是否涉及我的隐私?我填写的信息将如何被使用?

更加专业的提问方式建议如下:

您好!我们是×××公司。本问卷的目的是×××。本问卷将仅用于×××。本公司承诺此问卷并不涉及您的任何隐私。您所填写的信息也不会被透露给任何第三方。本问卷大概会使用您×分钟的时间。以下答题没有对错,只需选出适合你情况的答案。

(在完成本问卷后,您会收到本公司赠送的×××小礼品一份)。

2.您的年龄*(必填,单选)

○16岁以下

○16~24岁

○25~30岁

○31~35岁

○36~40岁

○41岁以上

点评:

首先,通常按照市场调研的伦理操守,调研未成年人士,应当获得父母的书面许可。“伦理操守”在国内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可能有人会认为这只是回答一份问卷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而这就是“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之间的区别。其实所有的职业都有伦理操守或者道德底线需要遵守。如果缺少了这一基本要素,一个人再专业,也难以为企业或社会做出正面价值的贡献。

另外,此处年龄分组的逻辑是什么?比如,为什么16~24岁跨度是8年,25~30岁跨度是5年;而31~35岁与36~40岁跨度又是4年?

其次,这个问题没有标记列号,这个对未来的统计会造成一定的困难。虽然网上问卷可以直接显示答案,但建议还是按规范的做。

更加专业的提问方式是(括号内的属于我的补充解释):

请问您的年龄是(单选、必填)

a)18~22岁(通常代表大学生组)

b)23~25岁(通常代表初入职场人士,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基本任职在初中级岗位

c)25~30岁(代表了开始踏入婚姻的阶段,以及职场拼搏阶段)

d)31~35岁(此时人开始进入职场高阶阶段、孩子可能读幼小)

e)36~40岁(人生开始走入稳定阶段,孩子可能在读中学

f)41岁以上(步入中年,职场人士进入职场分水岭阶段:要么是做了高管,要么可能面临职场危机)

3.您的税前收入(可不填)(单选)

○无收入

○1~3 000元

○3 000~5 000元

○5 001~8 000元

○8 001~12 000元

○12 000元及以上

点评:

首先需要区分“税前收入”与“税前工资收入”两个词。现在人们获得收入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工资,可能还有租房收入,或者股票收入等等。因此,问题的目的要非常清晰。这里调研者究竟关注的是样本的税前总收入,还是税前工资性收入?否则样本各自理解不一样,导致最后回答的数据有差异。

其次,如果一个人的收入正好是3 000元,那么他/她应该选择1~3 000元,还是3 000~5 000元?

另外,这个收入区间的依据是什么?比如,为什么3 000~5 000元间是2 000元差异?5 001~8 000元间是3 000元差异?8 001~12 000元间是4 000元差异?

更加专业的提问方式是,参考当地或者全国不同社会分层的收入水平(通常国家统计局或者社保部都会有前一年的相关职业、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按这个区分收入会更加合理。

4.您拍照吗?以下您属于哪种?*(必填,单选)

○每天都

○1周2~3次

○1个月2~3次

○半年2~3次

○从不拍照

○不确定,看到喜欢的就拍

点评:

如果我1个月拍1次,该怎么选择呢?以及,如果我拿照相机拍照,是否也算呢?而调研者关心的应该只是用手机拍照。

更加专业的提问是:

请问你是否用手机拍照?如果拍照,一般频率是多久一次?

○否。我从不用手机拍照。

○我平均(  )天拍照1次。

5.您喜欢在哪里购物?线上还是线下?这两种情况的比例是?*(必填)

点评:

这个问题设法将3个问题集中在一个问题里提问。其一,这种方式会导致最后数据统计很困难。因为是开放式回答,而且大家的回答与写法可能会很不一样。比如,同样是在“百货商场”购买,可能有的人会写“商场”,有的人会写“百货”,有的人会写“百货商场”,其实这三个词原本是一个意思,但因为大家写法不一样,最后数据会因为缺乏标准写法而导致统计困难。

其二,三个问题放在一个问题里提问,很容易让样本忽略回答其中的问题。在问卷调研时,大部分人都希望能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问题。所以问题越简单、越容易理解越好。这些问题最好是不需要他们做什么思考能够立刻反应回答的。

其三,这里面三个小问题,每个问题都缺少细节。比如,我也许去年和今年喜欢购物的地方不一样呢?

其四,“喜欢”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词汇。因为一个人可以很喜欢某个场所,或者某件产品,但这不代表他/她一定会去这个场所,或者购买这个产品。比如,我可以很喜欢五星级酒店,可是不代表我一定会去五星级酒店,因为可能我消费不起!“喜欢”属于“态度”,“购买”属于“行为”。调研者究竟关注的是“态度”还是“行为”,自己应该明确判断下。

其五,“购物”是一个泛泛的概念。购买食品、衣服、家电通常不会在一类购物场所。所以这里究竟是指购买什么物品呢?

更加专业的提问是:

将上述问题分为3个独立的问题(括号内是我对问题设计的说明):

您在过去12个月中,是更多在线上购买衣物,还是线下购买衣物?(加入时间范畴

a.线上

b.线下

您在上述两种渠道的购买衣物所占金额的比例是:线上( %);线下( %)(说明是件数还是金额占比;说明是购买什么物品)。

您在过去12个月中,最经常购买衣物的地方是哪里?(这里取决于调研者目的,选择项可以是笼统的大类,比如“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街边店”“超市”等等)。

以上述问卷为例,首先向大家表明下,提问不严谨不专业,会导致读者产生许多误解,以至于最终让收集的数据无效。我们接下来谈谈问卷设计原则与问题设计原则。

二、问卷设计原则

1.设计清晰具体的调研目的

这个我们已经在本章开端举例说明过。此处不再赘述。

2.自我介绍及问卷调研目的

比如上述修正的手机案例:

您好!我们是×××公司。本问卷的目的为×××;本问卷将仅用于×××;本公司承诺此问卷不涉及任何隐私,也不会透露给任何第三方。本问卷大概会使用您×分钟的时间。

以下答题没有对错,只需选出适合你情况的答案。

(在完成本问卷后,您会收到本公司赠送的×××小礼品一份)。

3.被调研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收入、职业、城市等

这部分我们在前面手机案例中也已举例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4.问卷版面设计必须简单易读。这个主要指问卷的排版

5.问题的设计与次序必须有逻辑顺序

这是非专业问卷设计者经常会忽略的问题。而为了让设计的问卷达标,建议使用思维导图,将自己的调研问题,从目标设定,到一级问题,二级问题,一步步分解到细节问题。

比如:假如我们的调研目的是了解某个群体的购买衣物的习性,我们可以通过下述思维导图方式一步步分解细节。

我们将“购物习性”分解为三大问题,“购物资讯的选择”“购物动机”及最后的“购买习性”。这三大问题,从逻辑顺序来说,一般是消费者获得了某条资讯(比如“新品上市”“优惠打折”等),然后产生了购物动机,比如“买便宜货”“换季买新品”等,随后再产生购物行为。按这样的思维导图方式,提问的顺序与逻辑就不容易乱。

而问卷设计者可以按这个方法再去进一步分解自己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员也许是出于“快速出结果”的心态,即使在听了我的课程后,依然习惯于拿起笔就写具体的问题,而非对整个问卷按上述思维导图先有个全面完整的规划,再设计具体的问题。这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问题顺序没有逻辑关系且很容易漏掉一些关键问题。

6.设计逻辑验证点,验证样本回答问题的逻辑关系

在现实中,总有人以敷衍了事的方式回答问题。这种胡乱作答的问卷对调研者来说是无意义的。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对方是真实有效地回答了本问卷,还是胡乱作答的呢?一个方法就是在前后问题上设置逻辑关联度。比如下述3个问题,其实它们前后是有逻辑关系的。

在过去12个月中,您大概平均多久购买一次服饰(服装、鞋、配饰)产品?(www.daowen.com)

a.平均1个月或者少于1个月1次 b.平均3~4个月1次 c.其他________

在过去12个月中,您平均每次购买服饰(服装、鞋、配饰)产品大约多少钱?

a.0~500元 b.501~1 000元 c.1 001~2 000元 d.2 001~3 000元

在过去12个月中,您共计购买服饰(服装、鞋、配饰)产品大约多少钱?

……

(……代表调研者可以根据自己目标样本的实际情况提供具体选择)

7.设计问题类型

调研问题的类型总的来说分为三类: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与评分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答案比较长,难以有标准统一的问题。比如:“如何(做)?”“为什么(做)?”“事件的过程”等等。

封闭式问题答案很简单,比如“是否”“谁”“何时”之类可以比较简单回答的问题,或者是选择题。

评分式问题指样本可以以评分的方式来回答的问题。通常用于对某种行为的评估。比如:

对于您最近一次的购买衣物的体验,您认为这次购物所体验到的服务水平是:

a.很差 b.差 c.一般 d.比较好 e.很好

未来在统计时,这5个选择项对应的分数分别是:-2、-1、0、1、2。或者也可以是“0、1、2、3、4”等。

8.选项需具备一个问题能有的所有答案

在设计问卷时,要保证每个问题的选择项(答案)能够包括这个问题需要的所有答案。也因此,考虑到总可能有考虑不周全的问题,所以一般所有的问题最后都会有个选择项叫“其他(请具体说明)”。

9.最后,问卷设计本身需要用常理去判断是否有必要问,或者提问目的究竟是什么?

比如下面是我一个学员的案例:

您选择衣服注重的是:

A.防晒

B.凉快

C.舒适

D.容易洗

常识来看,这4个要点几乎是主流大众都会选择的答案。谁不希望衣服天气热的时候衣服能又防晒又凉快呢?谁不希望衣服穿上去舒适呢?谁不希望衣服容易洗呢?所以最后的可能性是每个人都选择了全部的4个答案。如果这样,这个提问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一个更加专业及有效的提问方法是针对上述4个要点(此处我们暂且不讨论这4个要点设计的合理性,因为可能人们选择衣服还看重别的方面)进行排序。

比如:

就以下穿着所涉及的方面,请按你的关注度依次排序。1代表“最关注”,2代表“次关注”,以此类推。

您选择衣服注重的要素依次是:

A.防晒

B.凉快

C.舒适

D.容易洗

10.最后,设计问卷时,要考虑到最后数据将如何统计

对于一般问卷性调研,问卷设计应尽量避免需要样本自己填写内容,因为那样大家填写的标准不一样,会导致很多统计困难。这个我们在上部分“数据整理”时已经提到过,此处不再赘述。

三、问题设计原则

1.问题本身不应该有诱导性

比如:

您是否知道Tory Burch品牌的设计总监是Tory Burch?

这是个明显有诱导性的问题——它将答案本身放在了题目里。现实中,这样的诱导性问题比比皆是。

更加专业的做法是:

据您所知,以下哪位是Tory Burch的设计总监?

(可以选择几位设计师,包括设计总监的正确名字在选项里)

2.问题要简洁易懂

前面已经说过了,答题者都希望能快速理解并回答一个问题。因此,问题本身要简洁易懂,不宜过长。同一个问题里,不要涉及好几个小问题。它很容易让样本忽略其中的部分内容。特别是网络时代,大家的阅读耐心越来越少。

3.问题描述要明确

比如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手机案例:

您拍照吗?以下您属于哪种?*(必填,单选)

○每天都拍

○1周2~3次

○1个月2~3次

○半年2~3次

○从不拍照

○不确定,看到喜欢的就拍

这里,“拍照”是指用“手机”拍照呢,还是用“专业相机”拍照呢?是自拍呢?还是别人给自己拍摄呢?还是两者皆包括?应该表达清晰。

4.避免专业术语、行话

问题设计一定要用普通大众可以明白的词汇。比如,这里也是一个学员的练习:

不同阶段的审美观对你购买衣服有什么影响?

A 旧衣服扔掉,重新买新衣服

B 旧衣服留着,买一点新衣服

C 除非必要,一般购置新衣服频率不高

首先,作为读者,我们实在看不出A~C这些选择与我们平日理解的“审美观”究竟有何关系?其次,“审美观”到底是什么意思?可能有的人觉得应该是怎么穿才好看。但是这里的选项又看不出与好看不好看有什么逻辑关系。或者,有的人觉得“消费观”也是“审美观”的一部分。总之,避免专业术语。事实上,很多专业术语在专业圈里大家的认知也并不统一。

5.避免模棱两可的词

比如下面学员的练习:

你更注重哪种风格的服装?

A 运动休闲风

B 个性前卫风

C 时尚优雅风

D 清新淑女

E 简洁干练型

F 复古森女风

究竟什么是“运动休闲风”呢?若要问100个人,可能会收获几十个不同的答案。以及,“时尚优雅风”“清新淑女风”与“复古森女风”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而这类问题又是在时尚相关的调研问卷里经常被问起的一类问题。几乎很多时装品牌公司都喜欢问消费者喜欢什么风格。问题是,“风格”这个词实在太主观。即使是学术界对不同风格的名称与具体内容也没有清晰的描述。比如,在我自己所主导的调研中,曾有消费者回答说,她理解的“欧美风”就是“欧美人穿的衣服”。诸如此类对同一风格完全不同的理解其实在大众群体中非常普遍。因此,这类调研实际上只会引起数据的误差。

从专业角度来说,我们建议尽量用别的方式提问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用图片方式来替代风格的词汇描述,至少图片是直观的——无论消费者会怎样定义这个风格名称。

6.避免假设性的问题

假设性问题对于调研来说并没有真实的意义。因为它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7.不要口头问容易混听的词

有的提问是通过口头提问的。因此,除了主持人应该口齿清晰之外,还应该避免用一些容易听岔的词汇,以免引起听者的误解。

8.选择答案不要有重叠

比如前面出现过的手机拍照案例:

您的税前收入(可不填)(单选)

○无收入

○1~3 000元

○3 000~5 000元

○5 000~8 000元

○8 000~12 000元

○12 000元及以上

如果样本收入是3 000、5 000、8 000元,答题人究竟应该选择哪项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