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世纪60-7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及思考

20世纪60-7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及思考

更新时间:2025-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战略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在其所作的《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中首次对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展开了研究,详细地解析了环境、组织和战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在钱德勒观点的基础上,后来的学者对战略管理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与“设计学派”相对应的是产生于同一时代的“计划学派”。②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市场占有率。

企业战略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Chandler)在其所作的《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中首次对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展开了研究,详细地解析了环境、组织和战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

在钱德勒观点的基础上,后来的学者对战略管理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不同学者在对战略构造问题的研究中,持有不同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两个相近的学派: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设计学派的学者强调战略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认为战略应该是企业高层在对企业的优劣势以及环境条件进行详尽分析之后制定出来的原则,能够指导企业的运作,它架构简单,不等同于正式的条款,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制定者监督进程。(https://www.daowen.com)

与“设计学派”相对应的是产生于同一时代的“计划学派”。计划学派的学者强调战略构造的正式性和计划性,是一个有控制、主观能动发起的过程;在战略的构造过程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制订发展计划,经由下层管理者通过对战略目标、项目预算等进行分解来实施所制定的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实施者的决策必须与战略规定相符合,对战略的制定者负责。根据上述分析,不难发现,虽然学者们的具体主张存在差异,但从本质上而言,其核心观念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适应环境。企业作为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在社会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只有相应地做出改变,不断适应新环境,才能在变化中存活下来,并获得持续的发展。②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企业要敏锐地抓住机遇,生产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迅速占领消费市场,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才能谋求长期的生存与发展。③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相应地发生变化。成功的企业战略实质上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组织适应环境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战略实施过程中,组织内部结构变化的过程。因而,企业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构建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