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揭示粮食危机真相:食物链与能量递减的关系

揭示粮食危机真相:食物链与能量递减的关系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粮食危机的话题,人们一直有两种争论观点。从生态学的食物链来讲,生物都处于食物链的某一营养级,能量在食物链上流动,会逐级递减,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能传递给下一级。[3]假设,人吃玉米,这是一条简单食物链;人吃猪,猪吃玉米,这是另一条简单食物链。这两者相比,显然在后一条食物链中,人类获得的能量只相当于前者的10%。

揭示粮食危机真相:食物链与能量递减的关系

关于粮食危机的话题,人们一直有两种争论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全球有近10亿人处于缺粮的危险中,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减少及环境恶化等原因,也许未来将有更多的人面临这样的危险。[1]持这一观点的人甚至认为由于粮食的短缺,很多国家已经将粮食作为一种政治化的战略物品,而面临短缺的国家将因此而担忧其国家安全。但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地球完全能养活现在的人类,现在每年全世界的粮食总产量足以满足人类的消耗,[2]全球粮食产量足以提供人均每天125574焦耳热量,远超人体所需的8372焦耳热量。比如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持这一观点的人觉得所有关于粮食危机的言论都带有阴谋论的色彩,是完全的危言耸听。

以上这两种观点的支持者不乏著名的学者和官员,他们所持有的证据也比较真实。粮食总量是足够的,但却有大量的人面临着短缺。这岂不是矛盾吗?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分配不均。因为尽管粮食总产量足以养活全人类,但是这并不意味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相等的粮食,是分配不均导致了一部分人的相对短缺。

有的人会认为,人的能量需求是刚性的,一日三餐,食量是相对稳定的。分配不均即意味着一部分人消费了更多的粮食。可是既然人的能量需求是刚性的,他又如何消费多余的粮食呢?原因在于食物的结构方面。

生态学食物链来讲,生物都处于食物链的某一营养级,能量在食物链上流动,会逐级递减,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能传递给下一级。[3]假设,人吃玉米,这是一条简单食物链;人吃猪,猪吃玉米,这是另一条简单食物链。这两者相比,显然在后一条食物链中,人类获得的能量只相当于前者的10%。即人类吃肉相比于吃植物性食物会消耗更多的能量。肉类是一个例子,酒类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的消费越来越大。酒类是谷类食物发酵而来,然而酒类几乎不提供能量。

近年来,由于生物能源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初级食物转化为非食物的其他能源物质,例如用玉米发酵生产乙醇。这说明虽然人的能量需求是刚性的,但是人所消耗的食物却可能代表着不同的能量。即需求与消耗并不对等。我们可以把食物分作两种,一种叫作初级食物,如玉米、大米等植物性食物;另一种叫作高级食物,如肉类及某些加工合成食物,包括乙醇等。很多高级食物由初级食物转化而来,且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损耗了大约90%的能量。甚至有的转化不止一次,而是多次转化,这样损耗就更多了。所谓的食物分配不均,在此处即指少部分人消费了大量的高级食物。

这种分配不均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要从粮食本身说起。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必需品,同时还是一种商品,在某些时候甚至是一种战略物品。在全球化以及市场化的今天,食物作为商品的特性尤为突出。当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后,其对食物的要求就变了,不仅是温饱,还有口味、卫生、营养等各种要求,于是不可避免地增大了对高级食物的需求。在市场的调节下,有需求,自然就有供应,于是高级食物的产量加大。一方面,高级食物的生产直接从初级食物而来,比如用玉米养猪或养鸡;另一方面,高级食物的生产也会影响初级食物的生产,比如要加大牛的养殖量,就必然会占用更多土地用于放牧,从而减少了种植。总之,高级食物的生产是以牺牲初级食物为代价的。而只要市场对高级食物有需求,那么,牺牲初级食物就在所难免。人们越富裕,对高级食物的需求就越大。但是高级食物的生产比低级食物的生产代价高出许多,这意味着高级食物的价格比初级食物的价格会高出许多。是什么决定着高级食物与低级食物的比例呢?假如所有人同样富裕,那么高级食物和低级食物的价格会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高级食物和初级食物的比例也会维持在某一状态。现在,一部分人的财富增加了,他们更能消费得起高级食物,但高级食物是有限的,不能均等卖给所有人,一定是有钱人获得大量高级食物。这当然是用价格来调节,即当一部分人财富增加后,他们要买高级食物,愿出更高的价格,而其余的人不愿意出这样的价格,于是形成了分配。在大家同样有钱的情况下,高级食物的价格和成本都联系着初级食物。现在富人为了获得高级食物而出高价,这使得高级食物的利润加大,因此其生产也加大,其生产加大导致初级食物减少,于是初级食物价格也增加,导致高级食物的成本进一步提升。这样就会有一个循环,这个循环最终是由什么来打破呢?是由贫富分化的程度。

鉴于基尼系数在此处不方便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本章设置另一种简单模型来讨论。此处用对食物的消费力来代表富裕程度。假设初级食物与高级食物的代换是10∶1,即10份初级食物相当于1份高级食物,每个人只需一份食物,即人的需求值在1—10之间,而人的消费力在0—10之间。然后把人进行简单平均分类,即分为四类,并假设这四类人数量是均等的。四类人分别为富人、较富人、中等富人、穷人,并且假设这四种人的富裕程度是成比例的。

而对所有人来说,平均消费力是固定的,假设为m(见图10-1)。(www.daowen.com)

图10-1 简化的贫富分化模型图

注:在二元坐标内围绕着固定点(2.5,m)转动的直线,直线的斜率代表分化程度。

设定一个直角二维坐标,将穷人、中等富人、较富人、富人分别定位在横坐标的1、2、3、4处,纵坐标为其所对应的消费力。把四种人所对应的消费力连接起来,得到一条直线:

Y=k(x-2.5)+m

其中k为斜率,也即用斜率k来表示贫富分化程度。将k称作分化系数。由于m是不变的,当k等于零时,即不存在分化,所有人的消费力是一样的,将获得同等的食物。当k逐渐变大,则穷人的消费力将变小,k大到某一程度时,穷人所对应的消费力将小于1,于是穷人出现了粮食的短缺。

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没有高级食物,所以在穷人的消费力还未小于1时,短缺已经出现。是谁面临着粮食的短缺?只能是穷国的穷人,是贫困到连初级食物都买不起的穷人。因为富人为了获得大量的高级食物,间接导致食物价格抬高,导致初级食物的价格也抬高。市场不会在乎穷人的诉求。所以是贫富分化的程度决定了高级食物和低级食物的比例,在食物产力不变的情况下,当这一比例过高时,就会导致食物的相对短缺。

贫富分化导致了粮食的相对短缺,即人们所说的粮食危机。即使改善环境、保护土地、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如果贫富分化依然严重,粮食危机就依然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