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升教育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提升教育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拔掉贫困地区的穷根,关键在于精准施教,大力培育贫困人口的行为能力。当下的教育扶贫更多注重对普通学校教育的帮扶,忽视了诸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造成教育与生活脱节、与生产联系不紧密,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可见,教育扶贫必须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着力提高贫困对象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提升教育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拔掉贫困地区的穷根,关键在于精准施教,大力培育贫困人口的行为能力。正如加尔布雷思所说: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是水到渠成的。我国多年的扶贫经验表明,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不仅在于环境封闭和交通、信息不畅,更在于人们思想观念落后、知识水平较低、科技意识不强。当下的教育扶贫更多注重对普通学校教育的帮扶,忽视了诸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造成教育与生活脱节、与生产联系不紧密,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同时,学校的学科设置也不合理,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不明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产业结构缺乏有效衔接;加之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单一,不少学生没有获得一定的生产技能。正如欧文福所说:毕业回家后“种田不如爹、养猪不如娘”,“干活放不下架子、脱贫没有点子、致富没有法子,全身像个公子”。可见,教育扶贫必须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着力提高贫困对象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包括:在职人员培训,包括企业所采用的旧式学徒制;正式建立起来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由企业组织的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包括多见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因此,新时代的教育扶贫一定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立足长远,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精准设置学校教育的学科内容,提高学习者的获得感;二是强化职业培训,提高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生产技能,使他们能有效地利用经济资源,把握发展机会。(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