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空间相互作用的视角分析介绍

空间相互作用的视角分析介绍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5.2.1要素禀赋的地理空间效应要素禀赋既具有时间效应,又具有地理空间效应。初始要素禀赋差异引致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初步形成,现实要素禀赋差异直接决定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的形成。其他地区则由于综合要素禀赋较差而无力汇聚资本和劳动,初步沦为经济外围区。正是这些因子的循环累积因果作用,形成了现今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分化的格局。9.5.2.3空间自相关效应空间自相关效应是指在区

空间相互作用的视角分析介绍

9.5.2.1 要素禀赋的地理空间效应

要素禀赋既具有时间效应,又具有地理空间效应。随着时间的演化,要素禀赋包含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演化,农业社会的要素禀赋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工业社会的要素禀赋既包括自然资源又包括社会经济资源。其中自然资源是天然固化在特定地理空间上不能移动的要素禀赋,社会经济资源中的交通、制度等是后天人类投入固化在特定空间上所形成的不可流动或很难流动的资源禀赋,社会经济资源中后天形成的资本、外资、劳动、人力资本等是可以随机流动的,但往往向其边际收益率高的地理空间单向流动。要素禀赋与地理空间位置紧紧联系,具有很强的地理空间效应。

为了阐述要素禀赋的地理空间效应在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书选取资本、外资、劳动、人力资本、交通便利程度、区域发展战略等相关指标利用熵值法计算初始要素禀赋(1978年)和现实要素禀赋(2010年)的综合分值,并将其绘制成图9-12。

初始要素禀赋差异引致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初步形成,现实要素禀赋差异直接决定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的形成。初始要素禀赋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尤其是长江的南岸及苏北地区的地级市区,初始要素禀赋较差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广大的苏北地区。长江沿岸地区在良好的自然条件下农业收成较高,较高的农业收成不但为该地区引来了更多的人口,还能够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以创造资本,大量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使得这些地区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单要素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快速发展经济,初步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徐州市区和连云港市区凭借其便利的交通和地级市政治中心的地位,汇聚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初步形成苏北地区的增长极。其他地区则由于综合要素禀赋较差而无力汇聚资本和劳动,初步沦为经济外围区。现实要素禀赋较好的地区逐渐向长江沿岸尤其是长江的南岸聚集,现实要素禀赋较差的地区逐渐向苏北地区集聚。自1995年到2010年,江苏省区域在长三角经济辐射下,主要受历史基础、外资、人力资本、交通、区域发展战略等要素的影响。历史基础比较好、交通便利程度高、获得优先发展权的长江沿岸尤其是长江南岸地区是外资直接投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首选地,这些地区通过吸收国外资本,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经验以提升其产品的竞争力,扩展其国内外市场,逐步成为江苏省经济活动的集聚地,逐渐成长为江苏省经济核心区。历史基础比较差、交通便利程度比较低、没有获得优先发展权的苏北地区,其外资直接投资较少,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动力不足,逐渐成为江苏省经济外围区。

图9-12 江苏省要素禀赋的空间分布

9.5.2.2 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循环累积因果效应是指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一个影响因素发生演化,引起了另外一个影响因素的演化,而后一个影响因素的演化反过来又推动了前一个影响因素的演化,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影响因素演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发生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内生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另一个是外生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内生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是指假设经济生产要素及其收益在区域间不流动,初始要素禀赋较好的区域在经济活动中因生产要素丰富存在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和外部经济而产生收益递增、因交通便利而产生运输成本节约、因制度灵活而提升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获得超额利润甚至是垄断利润,经济收益大量增加,增加的收益继续投资到生产要素购买、交通的建设和制度的改革等领域,使生产要素更加丰富、交通更加便利、制度更加灵活,在较高的起点上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过程,周而复始,经济快速累积增长,而初始要素禀赋较差区域因生产要素缺乏、交通不便、制度僵化而导致其促使经济增长的循环累积过程较缓慢甚至出现引起经济负增长的相反的循环累积过程,经济发展较慢,逐渐拉开与初始要素禀赋较好区域的距离。外生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是指假设经济生产要素及其收益在区域间可以自由流动,初始生产要素较好的区域在经济活动中存在超额利润,生产要素边际收益率增加,吸引生产要素向该区域汇聚,流入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设备更新、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改革等领域,资源禀赋更具优势,生产要素边际收益率更高,进一步吸引生产要素向此处聚集,然后开始下一个较高起点的循环累积过程,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初始生产要素较差区域在经济活动中不存在超额利润甚至出现亏损,生产要素收益率较低,生产要素从该区域流出,投入减少,陈旧的设备、不便的交通、僵化的制度因缺乏投入而难以更新、完善和改革,生产要素收益率更低,生产要素进一步从该区域流出,紧接着开始新一轮同方向的循环累积过程,经济发展缓慢,初始要素禀赋较好区域和初始要素禀赋较差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表9-9 极化区和非极化区相关指标比较

从表9-9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极化区和非极化区之间的影响因子存在一定的差距,自20世纪90年代起,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正是这些影响因子在空间上的循环累积作用,促使了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的形成。1978年,极化区与非极化区的平均资本相差0.51亿元,平均劳动相差20.80万人,平均人力资本相差0.19万人,交通便利度相差0.45。极化区凭借相对丰富的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通过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方式产生收益递增,凭借相对便利的交通通过节约运输成本的方式获得生产成本节约,从而获得超额利润。非极化区因不具备这些优势条件而导致收益较低。在此基础上,极化区和非极化区各自发生内生循环累积因果过程和外生循环累积因果过程,这两种循环累积因果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促使江苏省区域经济发生空间极化。时至2010年,极化区与非极化区的平均资本相差增至289.73亿元,直接利用外资额相差增至6.21亿美元,平均劳动相差增至30.15万人,平均人力资本相差增至7.17万人,交通便利度相差增至3.00,其中除了劳动因子的差值先减少后增加之外,其他因子的差值都是一直增加。正是这些因子的循环累积因果作用,形成了现今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分化的格局。(www.daowen.com)

9.5.2.3 空间自相关效应

空间自相关效应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受到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即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性。空间自相关效应主要通过空间近邻效应和极化-涓滴效应影响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过程。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区域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一般来讲,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区域间经济活动影响程度会变得越来越小。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另一个是受空间感知能力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区域经济活动一般向邻近区域扩张,相邻区域的经济得到发展。极化-涓滴效应是指某一率先增长的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其他区域产生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称为极化效应,积极影响称为涓滴效应。极化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率先增长区域对劳动、资本需求增加,因其稀缺导致劳动力收入增加、资本收益率提高,由此吸引劳动、资本向该区域流入,在此基础上,经济率先增长区域因劳动和资本流入而快速发展,其他区域因劳动和资本流出而发展缓慢;另一个是经济率先增长区域的生产效率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经济发展迅速,而其他区域生产效率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经济发展缓慢。涓滴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率先增长区域吸收其他区域的劳动力,缓解了其他区域的就业压力;另一个是经济率先增长区域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向其他区域扩散,推动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长江沿岸尤其是长江南岸地区及苏北地区的地级市区凭借其较好的资源禀赋,成为经济率先增长区域。这些地区对其他地区的极化效应大于涓滴效应,使得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从其他地区向这些地区集聚,从而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拉开,成为江苏省经济核心区,其他地区则成为经济外围区。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上海经济辐射下,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苏锡常地区经济增长更是迅猛,成为国内资本、外资、劳动和人力资本争相流入的地区,经济增长远远超过其他地区,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高地。随着经济活动进一步向苏锡常地区集聚,该地区开始出现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活成本增加、资本收益降低等聚集不经济现象,涓滴效应开始大于极化效应,劳动、资本、外资和人力资本等资源开始从这些地区流出。根据空间近邻效应,这些生产要素比较多地流向距离比较近的、生产要素禀赋比较好的长江沿岸尤其长江南岸地区,而比较少地流向距离比较远的、生产要素禀赋相对较差的苏北地区。长江沿岸尤其长江南岸地区的经济因此迅速发展起来,这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连片分布,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集极区,集极区的面积逐渐增大,由1978年的13个行政单元增长为2010年的21个行政单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苏北地区的徐州市区、连云港市区、淮安市区和盐城市区凭借其地级政治中心地位和便利的交通,也吸引了大量的劳动、资本、外资和人力资本等资源的流入,逐渐成长为局部地区的增长极。其他地区因受涓滴效应影响较弱而经济发展较慢,则发展成为经济外围区。

9.5.2.4 综合效应

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的形成并不是由某一个效应单独作用完成的,而是由资源要素禀赋的地理空间效应、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和空间自相关效应三者共同完成的。其中,资源要素禀赋的地理空间效应引致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的初步形成,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加剧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空间自相关效应影响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形态与结构(图9-13)。

图9-13 地理空间效应、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和空间自相关效应的综合效应

资源要素禀赋的地理空间效应引致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的初步形成。长江沿岸地区的资源要素禀赋较好,生产规模较大,生产率较高,初步发展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广大苏北地区的资源要素禀赋较差,生产规模较小,生产率较低,初步沦为经济外围区。资源要素禀赋的地理空间效应使得江苏省区域经济形成“南中心-北外围”的极化格局。

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加剧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资源要素禀赋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长江沿岸地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和外生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发展水平更高,资源要素禀赋更好;而资源禀赋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苏北地区因两种循环累积因果效应较弱甚至出现反向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源禀赋较差。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使得江苏省南部极化区与北部非极化区的差距程度增加。

空间自相关效应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形态与结构。改革开放初期,长江沿岸尤其是长江南岸地区及苏北地区的地级市区虽然成为经济率先增长的地区,但因其经济生产规模较小,未形成规模经济。这些地区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影响主要表现为极化效应,使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周围地区拉开,成为经济核心区。进入21世纪后,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苏锡常地区的经济生产规模巨大,开始出现聚集不经济现象。这些地区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影响主要表现为涓滴效应,根据空间近邻效应,部分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主要流向邻近地区,这些邻近地区因此迅速发展起来,与先前地区一起成为经济中心区。此时,经济中心区集中分布在长江沿岸,且呈连片分布,成为集聚分布的增长极,即集极。苏北地区的徐州市区、连云港市区、淮安市区和盐城市区的经济生产还处于规模经济阶段,极化效应较强,为孤立分布的增长极,即孤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