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纺织企业质量控制的优化策略

纺织企业质量控制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纺织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已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这一全过程的控制就是所谓“全面质量管理”。纺织工业部门的部颁标准的代号为FZ。

纺织企业质量控制的优化策略

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市场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始终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不仅把质量看成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质量看成是对人类社会安全和生存环境的防御力量。随着全球化制造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贸易多元化、多层次和多形式的激励竞争,如何避免纺织品出口中出现贸易摩擦,如何保证并不断地提高纺织产品的质量已成为关系纺织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并得以发展的关键。纺织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已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

(一)产品质量与全面质量管理

1.质量概念 从广义概念理解,质量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可见,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而且也包括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对于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可以统称为工作质量。

(1)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的适用性,也就是指产品的使用价值,产品适合一定用途,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所具备的特性。不同的产品,由于适用性的要求不同,因而其质量特性也不相同。对于纺织产品的质量特性可以概括为性能和寿命两个方面。产品的性能,是指产品应达到使用功能的要求。产品的寿命,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满足规定功能要求的工作期限。与产品质量相联系的还有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

(2)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是指产品加工全过程中的综合质量。工程质量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或使产品质量发生波动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因素,即人(Man)、原材料(Material)、设备(Machine)、工艺方法(Method)以及环境(Environment)。这五个因素通常被简称为4M1E(图4-1)。

图4-1 影响产品质量的五个因素

从图4-1可以看出,工程质量是由以上五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所以工程质量就是指这个综合作用过程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如果这五个因素保持不变,或基本保持不变,那么工程质量就会保持稳定。在五个因素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其他四个因素是人为的结果,人是动态的,其他四个因素是静态的。

(3)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指企业中与产品质量直接有关的工作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工作质量不易量化,最终通过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果等来反映工作质量成果。

以上三种质量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产品质量取决于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取决于工作质量。所以,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和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各方面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这三者联成一体形成了广义的质量或者是全面质量。这一全过程的控制就是所谓“全面质量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4-2所示。

图4-2 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及工作质量的关系

2.产品质量标准 产品质量标准是对产品规格、质量及其检验方法的具体规定。纺织产品的质量评定要按照规定的测试条件、仪器,对质量项目进行测试检验,然后根据测试结果,综合评定产品的等级。纺织产品的等级反映了内在质量(物理指标)和外观质量(外观疵点)两个方面。

我国现行的工业产品标准体制,根据国家颁布的条例规定,分为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

国家标准是指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而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标准。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

部颁标准是指全国性的各专业范围内统一执行的标准,由各工业部门颁布并报送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备案。纺织工业部门的部颁标准的代号为FZ。

企业标准是指没有国家标准、部颁标准而由企业制定的标准,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和审批,并报本地区同级标准化管理部门统一编号和发布。纺织企业的企业标准代号为Q/FZ。

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企业标准三者的关系是:企业标准必须服从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不得与之相抵触。三级标准均可分为正式标准和试行标准,两者作用相同。试行标准经过试行时期的验证,经审批后可转为正式标准。

我国纺织产品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质量标准正向国际标准靠拢,直至正式采用ISO 9000系列国际标准。

3.质量职能 质量职能就是在实现产品的适用性过程中各部门应发挥的作用或应承担的职责。质量职能的各项活动并不都是在一个企业的范围内进行的,它还涉及企业外的供应厂商和用户等。在企业内部,对产品质量有直接影响的质量职能,主要可概括为:市场研究、开发设计、制订工艺、采购、生产制造、检验、销售、服务八个环节。

4.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组织全员及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技术、科学方法控制影响质量全过程的各种因素,结合改善生产技术,经济地研制和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满足用户需要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出发点。

(2)全面质量管理所管的对象是全面的,即广义的质量。

(3)全面质量管理所涉及的范围是全面的,即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

(4)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加的管理。

(5)全面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的。

(二)ISO 9000系列标准

1.ISO 9000系列标准的产生 ISO 9000系列标准也称《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简称ISO)于1987年3月正式发布的。1994年7月又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新标准。这个系列标准的产生是现代化大生产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www.daowen.com)

2.ISO 9000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内容

(1)ISO 9000系列有以下五个标准。

①ISO 9000《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是这套标准的导则。

②ISO 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是指导企业建立和运行内部质量体系的文件。

以上两个指南对任何企业都是适用的。

③ISO 9001、ISO 9002、ISO 9003三个标准规定了三种质量保证模式,用于合同环境,也适用于第三方认证的模式。

(2)系列标准的内容简介。ISO 9000标准阐明了系列标准的一些关键术语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阐述了一个组织应力求达到的质量目标以及质量体系环境的特点和质量体系标准的类型,规定了质量体系标准的应用范围以及三种质量保证模式选择的程序和选择的因素,还规定了证实及其文件应包括的内容以及供需双方在签订合同前应做的准备工作事宜。

ISO 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阐述了从产品设计、开发开始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的质量体系要求。适用于要求供方质量体系提供具有从合同评审、设计直到售后服务都能严格控制的足够证据,以保证在各个阶段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该标准强调对设计质量的控制,提出对整个设计过程制订严格的控制和验证程序,并严格贯彻执行。

ISO 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阐述了从采购开始直到产品交付的生产过程的质量体系要求。适用于要求供方质量体系提供具有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的能力的足够证据,以保证生产和安装阶段符合规定的要求。该标准强调预防为主,要求把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对产品质量的最终检验结合在一起。

ISO 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阐述了从产品最终检验到成品交付的成品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体系要求。适用于要求供方质量体系提供具有对产品最终检验和试验进行严格培训的能力的足够证据,以保证在最终检验和试验阶段符合规定要求。该标准强调检验把关,要求供方建立一套完善而有效的检验系统。

ISO 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阐述了建立质量体系的原则和应包括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含义、内容和要求等。该标准强调满足顾客的需要和保护企业的利益,企业应建立和实施有效的质量体系。

3.质量体系的认证作用和认证程序 质量体系认证就是质量体系评价与注册。这是指由权威的、公正的、具有独立第三方法人资格的认证机构(由国家管理机构认可并授权的)派出审核员组成的检查组,对申请方质量体系的质量保证能力依据三种质量保证模式标准进行检查和评价,对符合标准要求者授予合格证书并予以注册的全部活动。

(1)质量体系认证作用。

①企业获得质量体系评审合格证书可以增强客户与企业者之间的信任感。采用同一系列的国际标准,有利于各国评审机构相互认证,方便商品进出口。

②开展质量体系评审,对供方来说,可以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提高一次成功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显著地提高企业的效益。

③对需方来说,可以查阅获得质量体系评审合格证书的生产企业名录,从中选择能连续提供保证产品质量的供方,购到高质量的商品,减少验收费用和库存费用,提高了需方的经济效益。

(2)质量体系认证程序。质量体系认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认证的申请和评定阶段,主要是受理申请并对被接受申请的供方质量体系进行检查评价,决定能否批准认证及予以注册,并颁发合格证书;二是对获准认证的供方质量体系进行日常监督管理阶段,目的是使获准认证的供方质量体系在认证有效期内持续符合相应质量体系标准的要求。

(三)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根据质量反馈的资料数据综合分析后,对产品质量做出判断,但是从生产现场得到的各项原始记录往往是杂乱无章的,难以直观地反映出质量状态。因此,必须用统计等方法将这些数据加以整理,把定性的质量描述上升为定量的质量概念。这种根据对局部的分析研究来判断总体质量状况的方法,称为统计判断。统计判断的全过程,按其工作程序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1)统计调查和整理。根据掌握和解决某项质量问题的需要,到现场调查、检测,将收集到的数据加以整理归纳,绘制成统计图表,并借助于一些统计特征数(如平均数、标准偏差)来表达这批数据所代表的质量因素的性质。

(2)统计分析。对经过整理归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它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向。

(3)统计判断。根据抽样统计分析的结果,对总体的质量现状或发展趋势做出有科学根据的统计判断。

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分类法、直方图法、统计分析表法及因果图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