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太极: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要角色

中华太极: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要角色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儒家一直讲究中庸之道,不做出头鸟,所以在制造业未来的顶层设计上,咱中国也是最后一个,在2015年才正式出手,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从“最后一个出台”这个时间点上你也能猜到,这个《中国制造2025》,肯定是参考了欧美各国的。我们有很多作为政府智库的研究机构,一般都是事业单位,比如《中国制造2025》的起草单位就是工信部下属的赛迪研究院。

中华太极: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要角色

“我们要推动三个转变,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

中国儒家一直讲究中庸之道,不做出头鸟,所以在制造业未来的顶层设计上,咱中国也是最后一个,在2015年才正式出手,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

它其实是一个为期30年的战略规划,把建设制造强国的过程分成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强国之列,就是达到欧洲一些中等国家的水平。

第二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强国的中位,大概也就到英法的水平了。

第三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强国的领先地位,能够跟美国、日本德国这样的国家比肩。

《中国制造2025》其实就是第一个十年的计划,它又分为了两个五年阶段:

第一个五年,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的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第二个五年,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对应“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这些听起来又潮又酷的名词,我们也提出了一个自己的概念,叫作“智能制造”。这其实也是一个源于美国的概念,可惜听起来不那么酷,传播性也不够,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国内企业都用“互联网+”或者“+互联网”这个不太准确的词来泛指这个智能制造的概念。

在2016年年初的“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中国制造+互联网”,力图充分利用中国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和互联网第二强国的优势来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应对来自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工业互联网”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更偏重于技术标准,而《中国制造2025》更偏重于产业政策,它跟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是对应的。所以,如果你直接用“中国制造2025”去对应比较“工业4.0”,就会发现范围完全不一样,无从下手。

从内容上来看,《中国制造2025》中主要包含这些内容:

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

战略目标: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五大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九大任务: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五大工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八项政策保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体系培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十大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看完了有什么感觉?感觉有点不太明白吧,那就对了。

这得先说到中国制定新政策和标准的一个习惯——参考欧美。

从“最后一个出台”这个时间点上你也能猜到,这个《中国制造2025》,肯定是参考了欧美各国的。因为参考得太多太全,所以有时就容易看不明白重点在哪。

我曾在一家500强企业里负责过跟政府共同制定国家标准的工作,我们管制定标准的人通常是这么干的:

先把行业内的企业集中起来,成立一个行业协会;在行业协会里再成立一个标准委员会,由政府官员和企业人员共同担任委员。需要起草某一方面的标准时,就召集这些委员开会,让企业来提草案(当然,标准制定部门是不付钱的,不过为了让自己的意志能够进入国家标准,企业们还是挤破了头地想给政府做这个建议)。标准部门收到企业的草案后,先拿来美国企业的看看,再拿来欧洲企业的看看,然后综合一下咱们国内提出的实际情况,对草案稍做修改,最后把语言描述改得再宽泛一些,一个政策标准就出来了。

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要故意写宽泛点,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还真不是这么回事,这里面其实有几个原因:

第一是咱们本来就是个追赶者,人家有运行多年的成例,咱们也属于有个巨人的肩膀,不踩白不踩。

第二是执行问题。咱们中国太大了,面对的问题千差万别,不是一套方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果一刀切,怎么切都是错的。同时,我们又有一个对上负责的体制,如果写清楚了会出大问题,因为下面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执行,而不会管实际情况是否有用。所以只能把它写得模糊一点,定一个基调和大方向,这样各地可以自行掌握,因地制宜。

因为这两个原因,我们的政策一般都是求全求多,看起来包罗万象,这是为了尽量给地方提供更多的选择;加上咱的文风就是长于套话,模糊了主题,看不懂也是必然。

我们有很多作为政府智库的研究机构,一般都是事业单位,比如《中国制造2025》的起草单位就是工信部下属的赛迪研究院。这些机构一方面帮助中央起草政策,同时又帮地方起草政策,这样就能保证上下一致。不过由于大家对政策的理解各不相同,市场上就会有一些人或者咨询公司专门来干政策解读的事,去解释某某部门出台某个政策的思路。兔哥曾专门去听过这些解读,但是感觉好像基本也都是套话,反正我是听不懂。(www.daowen.com)

不懂也没关系,好在其实根本不用懂。

你只需要想明白两件事:

第一,这个政策的原意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怎么被执行的。

第二,写政策的人怎么想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执行政策的人会怎么理解。

这个政策的执行部门,是工信部和各地的经信委。

所以顺着这个逻辑,我们再想想下一个问题,就是工信部和各级经信委也不是第一天管工业了,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之前,他们在干吗呢?

你以为他们一直藏着九阴真经之类的好手段不用,坐等制造业走火入魔吗?

当然不是,能用的招数肯定早都在用了啊!

所以任何一份文件其实都只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老办法的威力加强版,另一部分才是新办法。

这样去读,所有的文件你就可以很容易地读明白了。

如果有兴趣,可以翻看一下从2010年至2014年历年的工信部工作重点,你会发现,其实今天说的云里雾里的物联网、数字化,什么信息技术和工业融合,什么十大行业,什么产业结构调整,其实五年前就已经开始说了,而且年年都说,这些肯定属于老生常谈,最多是加强执行,变化有限。那新东西是什么呢?

中国制造2025思路整理图

第一,就是把“提质增效”放到了最前面。

这一点非常关键,我们国内很多地方在搞产业升级的时候,都按照工业4.0的路线,把互联互通放在了第一位,这其实就走偏了。

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基础都比我们好,他们已经解决了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所以他们把重点放在互联互通、提高生产效率和定制化上。但是咱们的工业基础还是比较差的,这个差不是指生产能力和制造方式,而是生产工艺本身比较落后。

简单地说,人家生产的是高端跑车,自然要尽量用互联互通的方式提升跑车的定制化;而我们生产的车辆没那么高端,互联互通又只能提高特定工艺下的生产效率,而不能提高工艺本身,所以即使互联互通后,我们仍然是用更高的效率生产出了更多的低端产品而已。

所以在《中国制造2025》的顶层设计中,把提质增效放在了最前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而在执行当中,很多人都忽略掉了这一点,而只关注听起来更花哨的大规模定制,这个理解是有问题的。

第二,就是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这一条跟美国的创新网络建设是类似的,不过我看到许多地方政府在执行的时候,把这个创新中心和创业孵化器以及产业联盟混淆了。

产业联盟中更多的应该是成熟企业,目的是推动标准的制定和对争议的协调。而创业孵化器应该是支持商业模式和技术商业化的过程。

这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更多地应该是某一个领域的技术研发协同平台。美国举全国之力也不过建设了6个,而在我们很多地方政府的规划中,一个省就要建设30几个,这种显然不是真正的制造创新中心,而是创业孵化器,结果一定会流于形式,失去原本的意义。

第三,就是“智能制造”这个词。我们目前听到的最多的是“工业4.0”,其次是“工业互联网”,却很少有人会用“智能制造”这个词,其实这个词才是我们中国主推的概念。

在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个词又进一步演进,变成了“中国制造+互联网”。我建议大家都使用李克强总理所用的这个词,你可千万别小看这个用词的差别,因为一旦你用了别人的词,就等于给人家交了定位税。

那什么是定位税呢?

定位大家都知道,就是在商业上占据一个概念。比如说宝马是豪华汽车的代表。那为啥叫税呢?收税的不能是商家只能是政府啊!哎!在这个时代,创造一个概念还真就有类似于收税的效益。

比方说,德国人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如果这个概念提得很好,那以后想要表达相关意思的人就不得不用这个词。提到“工业4.0”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德国人啊!不管是夸还是骂,都是在免费帮他们传播,客观上也就是向他们交纳了所谓的定位税。

所以我们中国一定要用自己的专用词汇,才能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四,是“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因为中国制造业发展非常不均衡,从工业1.0到工业3.0都很普遍,所以我们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采取的策略也完全不同。如同一个班级,最差的同学需要补课,中等的同学需要夯实,尖子生要让他们去学奥数。那我们最关心的就是,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成为“工业4.0”示范呢?

工信部对此有一个明确的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