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信息化生产力:新商业文明的基石

信息化生产力:新商业文明的基石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生产力是新商业文明的基础[80],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商业文明的基础。(一)信息化生产力是一种新型生产力所谓信息化生产力,是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核心,以量子计算、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为引擎形成的生产力。信息化生产力为共享经济创造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信息化生产力:新商业文明的基石

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生产力是新商业文明的基础[80],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商业文明的基础。从技术社会形态角度看,“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81]伴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将诞生一种颠覆性的新生产力,这就是信息化生产力,或许可以称为信息磨,它的到来必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我们的一切社会关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组织结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一)信息化生产力是一种新型生产力

所谓信息化生产力,是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核心,以量子计算、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为引擎形成的生产力。实际上,信息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指以大型计算机和哑终端构成的信息技术平台,第二代是指以个人计算机通过互联网分散服务器构成的信息技术平台,第三代是指以移动互联、量子计算、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构成的信息技术平台。信息化生产力不是建立在第一、二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而是立足于第三代信息技术平台,以数据和符号为载体的,因而与农业生产力和工业化生产力不同,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82]简而言之,第三代信息技术不同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以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为核心的计算机革命、数字革命和互联网革命。因为当时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刚刚开始,初期主要用于信息交流,后来是网络交易。直到21 世纪初,量子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直接进入社会生产领域,才标志着信息化生产力时代的到来。[83]当然,这种信息化生产力正在发展之中,还远远谈不上高度发达,但已经呈现出其塑造新社会和新商业文明的潜力。所以,克劳斯·施瓦布(1938—)指出:“我们当前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这个世纪之交,是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同过去相比,互联网变得无所不在,移动性大幅提高;传感器体积变得更小、性能更强大、成本也更低;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开始崭露锋芒。”[84]“一旦计算机和通信被用于在信息市场上解放人的脑力劳动就如工业机械解放我们的体力劳动那样,生产率便将提高”。[85]新技术革命将开始塑造人类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人类社会本身。

(二)信息化生产力对商业文明的重塑

信息化生产力之所以是新商业文明的基础,就在于它正在改变和重塑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价值观念。

1.对生产方式的重塑

从生产方式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经济社会资源,社会生产方式高度信息化、智能化。

首先,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成为竞争能力的标志。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土地、厂房、机器、资本等有形资本日益依赖于知识、信息、技术等无形资本,拥有无形资本的新型的资本家正在崛起。德鲁克指出:“知识是今天唯一意义深远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即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没有消失,但是它们已经变成第二位的。假如有知识,能够容易地得到传统的生产要素。在这个新的意义上,知识是作为实用的知识,是作为获得社会和经济成果的工具。”[86]另外,知识和信息要素具有社会共享性和边际效益的递增性。不同于工业时代土地和资本所有权的绝对排他性,知识和信息的所有权是相对的,不具有“你占有我就无法占有”的绝对排他性,而是形成了“使用而非所有”为核心的分享经济形式。同时,知识和信息等数据资源具有“共享增益”的特点,如果垄断的程度越高、时间越长,其相对价值就越小;相反,共享的范围越广、人数越多,其价值就越大。

信息化生产力强化了公开、透明、自由、平等为特点的共享经济与自由经济趋势。具体来看,一是立足于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形成的新型生产力,使得信息符号和数据资源可以无成本地无限复制和使用,这就为人们的自由参与创造奠定了基础和条件。二是它消解了拥有权的封闭性、排他性和绝对性,而赋予了它以相对性,从而奠定了不拥有而能自由使用的基础。三是App 应用程序有了独立的参与权,完全是个人的自主选择。因而,共享经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经济。因为参与就是使用,就是创造,就是体验,就是自由选择,它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目的和手段在参与的过程中结合和统一起来。因此,我们把共享经济的价值论称作“参与价值论”。在这里,参与首先是指无数App 的广泛参与,其次也有平台的参与,App 使用平台,平台也使用 App,劳动使用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也使用劳动,可以说是相互为用,合作创造租值,共同参与分享。[87]简单说就是,互联网平台和App之间不存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其合约都是使用者自动签约,自动解约。这才真正体现了合约自由和平等的本质。App可以依托某一互联网平台,也可以在不同的平台间游走。这样,App可以更好地发挥小规模、大范围、分散化、网络化、异质性的优势,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个性化服务,形成一种完全竞争的态势。信息化生产力为共享经济创造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其次,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经济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大大提升。正如机器的普遍采用,将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改造成为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一样,信息时代也形成了新的生产方式。传统的人力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被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取代;刚性生产方式正在改变为柔性生产方式;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商品、服务需求转变为信息时代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强调人性化;大规模集中型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大规模订制型生产方式,重质量而不是数量;信息和知识的创造性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方式,知识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之相适应的是,新的劳动与就业方式开始形成,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力资本或知识积累已成为改变经济系统产出的显著变量。“知识者是最重要的资源,企业与劳动者的雇佣关系发生改变,与其说劳动者需要企业,不如说企业需要劳动者。企业必须吸引人、留住人、认可和奖励人、激励人、为人服务并满足人的需求”[88];传统的雇佣方式受到巨大挑战,全日制工作方式朝着弹性工作方式转变,在家办公、自由职业、兼职等工作方式广泛流行。人们工作的自由度加大了,但劳动强度也得到空前提高,结构性失业等成为新的社会问题。(www.daowen.com)

2.对组织方式的重塑

从组织方式看,网络型分权式管理结构逐渐形成,参与式民主或直接民主成为主流。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卡斯特指出:“植根于知识的生产与管理,若要在全球尺度上扩展到所有经济过程则有待社会、文化与制度的根本转型。”[89]在不同时代、不同技术和经济基础之上,与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信息时代对于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的挑战是明显的。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信息技术及其新媒体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普遍提高着大众的文化知识水平,为人们充分表达意愿提供了技术条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心[90],这唤醒了民众的民主意识、民主观念和民主要求,网民们正在前所未有地抒发“网络民意”,形成强大的意见压力集团,工业社会形成的代议制民主正在受到强烈挑战;非中心化、超地域性、全球性的信息网络的建设,在相当程度上动摇了以固定空间领域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以及其他组织的既有形式,对现实社会分地域管辖、集中控制的管理方式发出了挑战。

其次,从企业层面看,由于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企业内部组织间、企业与用户间的信息呈现出更加公开、透明、开放、平等的特性,重构了人的连接方式,共享和协作成为趋势,企业管理出现去中心化、平台化和扁平化趋势,传统工业时代的管理层垄断信息的局面被打破,丧失了从垄断信息到垄断决策、管理权力的优势,传统的科层制所固有的或衍生的理性化、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受到冲击。为了适应信息化生产力发展要求,一些企业开始探索管理模式的变革,如海尔集团的“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腾讯公司的事业群管理模式,红领公司的节点管理模式等。这些公司管理变革各具特色,但目标一致,即组织越来越扁平化,管理层级越来越少,组织变得更加简约。同时,总部实现平台化、集约化,提高总部对市场一线的支持服务能力;而一线则是要提高综合作战能力,对市场和客户做出快速反应。企业管理的去中心化、简约化、扁平化,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激发了员工活力,取得积极成效。这将是未来组织变革的趋势。

3.对价值观念的重塑

首先,是价值转型。这就是从价值主张向价值对话的转变。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自由、平等、开放、共享和协作的特性,用户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之中,这将改变以往的工业经济生产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价值创造方式,实现企业从价值主张(仅仅追求企业利润和物质财富)向价值对话(追求有益的社会价值和美好生活)的转型。如《新商业文明:从利润到价值》的作者哈克介绍的用户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案例:无线T恤公司。这家以1 000美元为种子基金创办的新企业,让包括用户在内的每个人参与T恤的设计,然后通过网络大家一起投票选出最喜欢的设计款式。票选胜出的前十名以限量的方式每周进行一次生产,收益会返还给设计者。这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一个活生生的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由用户引领的市场。用户的参与使得管理成本被大大降低,趋近于零:不必开会,不必有那么多负责人,也没有工作日志。更重要的是,用户的参与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消费者的创意和需求,分分钟就能轻松地更快更好地做出成千上万个生产经营决策。而一旦企业具备了快速响应性,企业的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及战略方面的创新就会自动发生。目前,这家企业的销售收益已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因为,无线T恤做出自己想象不出而顾客喜欢的设计是如此简单。目前,类似无线T恤的公司也越来越多,有大家熟悉的维基百科,甚至是传统的Walkers(百事可乐旗下主要生产薯片的公司)、星巴克沃尔玛等公司,也走上了这种转型道路,并大获成功。哈克认为,无线T恤等公司的成功,其深层原因在于企业的民主决策,或者说是经济民主,这是新技术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从价值主张向价值对话转型的必然结果。[91]

当然,全面理解这种经济民主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四项自由原则,即参与、慎重、联系、异议的自由。(a)参与自由具有广泛性。参与并非局限于用户,而是包括可能受到企业行为影响的所有人,如员工、用户、社区,甚至是竞争对手,他们都有权参与到企业决策之中,受影响最大的人应得到最大重视。(b)慎重自由具有理性化。参与者能够理性思考,拥有独特的角度和价值观,拒绝不负责任的言论。(c)联系自由具有开放性。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彼此联系、共同思考、共同讨论,思考和讨论的公共空间不受限制。(d)异议自由具有包容性。参与者在很大程度上有权对企业的性质、特点、产品、服务甚至整个行业表达反对意见,享有否决权。这种否决权不在于抵制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而是能阻止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如沃尔玛公司有14个网络体系参与到企业可持续发展决策中,包括学术团体、智库、NGO组织以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他们有权就企业可持续性问题作出否决。其中关于海洋捕捞就曾遭到否决。但恰恰是这种否决,给企业带来了大众的尊重和信誉,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厚价值。把握上述原则,是理解真正经济民主的关键。当然,要强调的是,并不是企业的每个决策都由大众决定,更不是由大众粗暴地作出决定。[92]

二是创造厚价值。民主经济的目的是创造厚价值。由价值主张转向价值对话,目的在于探讨真正的价值,创造服务于人类的厚价值。这应当是新商业文明以深层民主为基础的根据,是未来全部经济体可能发展的趋势。[93]哈克认为,未来的商业模式不再困于一手遮天、发号施令的集权统治,而是倾向于越发深入的民主,因为只有民主才能让精神涣散的组织具备爆发力与响应性。这种民主化的新商业模式代替了以产品为中心的价值主张,转向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对话和价值创造。[94]信息化生产力凸显了以人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