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球海洋科技发展趋势特征

全球海洋科技发展趋势特征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观当今全球海洋科技的发展,呈现如下五大日益明显的趋势。但在海洋酸化和海洋塑料污染方面的研究部署不足,研究成果影响较小。这些计划的实施,对深海技术的发展以及深海科学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全球海洋科技发展趋势特征

通过分析解读各国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及研究报告,时间尺度大都相近,起始时间大致在2010—2015年,目标时间大致在2020—2030年,可以了解未来10~20年全球海洋科学与技术发展走向,以及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的战略部署,对我国整体和上海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综观当今全球海洋科技的发展,呈现如下五大日益明显的趋势。

1.全球性海洋环境问题导向作用越发明显

海洋暖化、海洋酸化、海洋塑料污染三大问题连续成为年度海洋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也必将成为未来若干年的关键问题,对促进海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我国在海洋暖化方面进行了较多的部署和投入,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海洋酸化和海洋塑料污染方面的研究部署不足,研究成果影响较小。另外,中国海陆架宽广、海洋经济发展迅猛、海洋环境问题突出,需围绕上述国际性海洋环境问题主动部署,聚焦国内研究力量开展研究,在海洋全面开发利用过程中需更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以实现中国海洋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海洋科技研究领域重心转向深远海

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深海勘测和开发技术逐渐成熟,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在船舶设计和生产中加大应用,科学考察船、载人潜水器、遥控潜水器、深海拖拽系统、卫星等先进设备广泛使用,人类的海洋开发活动逐渐从近海向深海推进,开发内容也由简单的资源利用向高、精、深加工领域拓展。除了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中脊计划等全球性研究计划,多个国家启动了海底网络观测计划,如美国“海王星”海底观测网络计划(NEPTUN)、欧洲海底观测网(ESONET)、日本新型实时海底监测网(ARENA)、美国Hobo海底热液观测站、美国新泽西大陆架观测网、美国ORION计划等[36]。这些计划的实施,对深海技术的发展以及深海科学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极地持续成为海洋研究和竞争焦点(www.daowen.com)

极地在地缘战略、自然资源、航运及科研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各海洋强国在南北极海洋研究进行了密集部署,使北极继续成为海洋研究的焦点。俄罗斯经济发展部提交新版《2025年前北极地带发展国家计划(草案)》,该计划建议在俄北极地区建立8个支撑区域,以提高北方海路的运输潜力和货物输出能力;日本拟于未来5年在南极内陆新建一个科考基地,并考虑与美国、挪威等国合作观测和钻探冰芯,分析地球的气候变迁。2018年1月26日发布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在地缘上是“近北极国家”,北极的自然状况及其变化对中国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关系到中国在农业林业渔业、海洋等领域的经济利益。未来几年是部署北极研究的关键期,需要集中国内研究优势,进行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在北极建设研究机构和观测站,围绕北极问题实施综合性的重大国际研究计划,拓展我国在北极地区的影响力。

4.海洋高新技术和智能装备研发需求越来越强烈

海洋技术是海洋国家勘探开发海洋资源、确保国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海洋科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人类向深海大洋的进军,对海洋技术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强烈,从海洋钻探船、科学考察船、水下机器人滑翔机,到开发利用离岸风能、波浪能、潮汐能等,海洋技术的发展贯穿始终。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大幅提高、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日趋成熟,围绕海洋科考、开发各项活动,研制各种新概念船海装备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未来船舶技术将继续向无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5.海洋能源勘探开发技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深海油气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底“可燃冰”,这些沉睡在海洋中的战略性资源,即将进入勘探开发的新阶段。新西兰批准了全球首家商业化海底开采铁矿砂项目,具有标志意义。各国对海底资源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的持续投入,必将迎来相关技术的重大突破,届时将引起新一轮的海洋科技竞争,改变全球资源能源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