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斯密对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这一概念的说明,涵盖了储蓄和生产活动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上述关于交换倾向和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的分析,足以说明斯密并不是抽象的自我利益的支持者。相反,在斯密看来,人的自利一方面受到交换倾向和人的道德情感的调节,从而不同于单纯的自我中心;另一方面可以表现为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这一积极的、不满足于现状的行动原则。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

与交换倾向总是或隐或现地出现在《国富论》的市场和交换活动的背景中一样,“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同样或隐或现地出现在人类各种经济活动的背景中。“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不简单地等同于欲望或自我利益,更不等同于自私,而只是欲望或者自我利益的一种具有未来导向的特定形式,并且同样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品质。如果说交换倾向于一种协调人与人之间利益的人际原则,那么“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则主要涉及一个人对自己的福利的关注。前者是一种协调性的原则,而后者则构成了人类社会进步和技艺改进的原动力

斯密对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这一概念的说明,涵盖了储蓄和生产活动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

斯密明确地将这一欲望与储蓄和审慎这类心理特质联系起来,而与浪费和奢侈区分开来。“就浪费而言,促成花费的动力是追求目前享受的激情,它虽然有时是强烈的和非常难以控制的,一般却只是暂时的和偶然的。然而促成储蓄的动力,是改善自己状况的欲望,这种欲望虽然一般是冷静的和不带感情的,却是从我们娘胎出生一直到进入坟墓之前所经常具有的。”[11]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要求节俭和积累资本,而不是屈服于当前花费的冲动。

斯密对这一欲望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寄予厚望。“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诚然,勤劳提供了节俭可能积累的东西。但是不管勤劳能得到什么,如果没有节俭去节约、去贮存,资本就不可能增大。”[12]而“节俭由于增加了用来雇佣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自然会增加那些自己的劳动能够使得劳动对象的价值有所增加的人的数目。因此,节俭会增加一国土地和年产物的交换价值[13]

斯密不认为商业社会中的所有人都是节俭的,能够克制当前消费的冲动的。但是他认为这是商业社会中大多数人所具备的恒常动机。“增加财富是大部分人想要用来改善他的状况的手段。这是最通俗最明显的手段;而最可能增加财富的方法,就是经常地和每年地,或是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将他们的所得储蓄和积累一部分。因此,虽然花钱的动力在某些场合几乎在所有人的身上都占有优势,在某些人身上几乎在所有的场合都占优势,但是从大多数人的整个一生平均来看,节俭的动力不仅占优势,而且占很大的优势。”[14]相比之下,浪费者和富人的花费方式是斯密严加谴责的对象。前者没有将自己的花费限制在自己的收入(revenue)之内,因而侵蚀了他的资本,后者将大部分的收入用于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但是,两者的共同影响是将“用来供奉勤劳的基金转用来支付懒惰者的工资”[15]。而在斯密看来,用来维持生产性劳动者和非生产性劳动者的两种基金的比例,不仅直接影响再生产的进行,而且影响每个国家中的居民的一般性格是勤劳还是懒惰。这两种经济品格反过来无疑会直接地影响劳动生产率,从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因此,储蓄倾向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影响资本累积、劳动分工和劳动者的经济品格而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影响。(www.daowen.com)

但是,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不仅体现在未来导向的消费偏好和储蓄倾向之上,还体现在人的不满足于现状的、积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上。这一点在《国富论》关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制度和法律安排的论述中,总是或隐或现地存在着的。比如,斯密反复地强调一旦不利于生产和经营的制度和法律稍有放松,人们就会投身于改善自身状况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斯密看来,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倾向,它所激发的努力能够克服许多人为造成的阻碍财富自然增长的障碍。“每一个为改善他自己的状况而自然地做出的努力,当其具有施展的自由和安全时,就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原则,单是它,不借任何帮助,不但能给社会带来财富和繁荣,而且能克服人类法律的愚昧对它的运作所施加的无数的无礼阻挠,尽管这些阻挠的效果总是会或多或少地侵犯它的自由或降低它的安全。”[16]“从经验看来,个人的节俭和良好行为,在大多数场合,似乎不仅足以补偿个人方面的私人浪费和行为不当,而且足以补偿政府方面的公共浪费。每一个人改善个人状况的一致的、经常的和不断的努力,是国家和国民富裕以及私人富裕的原始动力,它常常强大到足以维持事物趋向改革的自然进程,尽管有政府方面的浪费和行政方面的最大失误。”[17]因此,“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这一商业社会中大多数普通人所拥有的动机不仅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且在某些时候甚至足以矫正政府在行政和正式制度上的失误。

“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尽管不牵涉仁慈和利他,而更多是关注自身,但无疑也不等于极端的自私。通过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这一概念,斯密所强调的不是人的自私性,而是人不满足于现状、不故步自封的心理倾向。人类社会的可完善性和可改进性,显然建立在这一重要的心理倾向之上。

上述关于交换倾向和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的分析,足以说明斯密并不是抽象的自我利益的支持者。相反,在斯密看来,人的自利一方面受到交换倾向和人的道德情感的调节,从而不同于单纯的自我中心;另一方面可以表现为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这一积极的、不满足于现状的行动原则。这两者都与传统上对斯密的片面解读相去甚远。而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斯密并不是在抽象地谈人的欲望,改善自身状况的欲望严格上来说是人的欲望的一种带有审慎和德性色彩的具体形式,而不是那种被谴责为贪婪的欲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