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态环境用水与水资源开发的评价

生态环境用水与水资源开发的评价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并开始将生态环境用水与经济活动用水,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以考虑。如何评价生态环境用水,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认为,应以生态环境现状作为评价生态用水的起点,而不是以天然生态环境为尺度进行评价。目前内陆河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已达到5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60%,生态环境已明显恶化,因此内陆地区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必须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做出评价。

生态环境用水与水资源开发的评价

从广义上说,生态环境用水是指维持江河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消耗的水量。我国平均年降水总量约6.2万亿m3,其中有56%(3.5万亿m3)通过植被蒸腾,土壤水、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蒸发返回大气,其余形成径流。为了维持水沙平衡、水盐平衡和水质平衡,河道内必须保留一定的径流,将多余的盐分、泥沙以及有害的污染物质输送入海。生态环境用水在水资源丰富的湿润地区,并不构成问题,而在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又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并开始将生态环境用水与经济活动用水,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以考虑。

如何评价生态环境用水,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认为,应以生态环境现状作为评价生态用水的起点,而不是以天然生态环境为尺度进行评价。因此,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量。生态环境用水评价的区域,应当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问题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和季节性干旱严重的半湿润区。

1.西北内陆干旱地区

西北内陆地区包括:新疆河西走廊和青海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光热条件好,但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年来,部分地区由于过度开发水土资源,荒漠化、盐碱化等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根据“九五”攻关课题“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专题的结果可知:

新疆、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三地区,区内的经济(包括农业、工业)和生活共耗水378.2亿m3,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46%,其中农业是用水大户。为保护区内经济活动而建立的人工绿洲,其所需的生态耗水约101.5亿m3,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12%。两者合计消耗水资源479.7亿m3,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58%。人工绿洲的经济耗水约占79%,生态耗水占21%。因此,内陆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要比东部湿润地区多增加约27%生态保护的用水量。

全地区通过河道供给天然绿洲的生态耗水316.2亿m3,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38%。排入盐碱地的耗水量约33亿m3,占可利用水资源的4%。二者共耗水349.2亿m3,约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42%。如将人工绿洲的生态耗水也计算在内,则全地区生态耗水达到450.7亿m3,约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54%。

内陆河地区任何一条河流都是生态河流,随着水资源的开发,人工生态耗水的增长,必然要对天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经济耗水与生态耗水的比例关系,直接反映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有一定的限度,根据我国内陆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要使生态环境不再继续恶化,经济耗水应控制在30%~50%范围内比较合理,最高不宜超过60%。目前内陆河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已达到5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60%,生态环境已明显恶化,因此内陆地区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必须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做出评价。(www.daowen.com)

2.黄淮海流域

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年降水大于400mm,属于半湿润地区,黄河和海河上游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mm,属于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年内变化剧烈,大多数年份需要灌溉以补充雨水的不足。

黄淮海三大流域现状生态用水量缺少调查分析资料,目前仅能根据1956~1979年和1994~1999年的降水量、径流量和入海水量的对比分析,概略地说明流域内的生态用水变化情况,见表3-6。

表3-6 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和入海水量

从表3-6可以看出,1994~1999年黄淮海三流域的平均年降水量比1956~1979年的平均值少9.6%,而径流则减少了23.8%,入海水量减少了56.8%。其中径流以海河流域减少最为明显,入海水量以黄河减少最多。这说明海河、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和中下游水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和地下水超采,使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剧烈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