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汉卷烟厂改制过程详解

武汉卷烟厂改制过程详解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联合重组协议约定:实施联合重组后,取消被兼并重组企业的法人资格,各生产点统一名称为:武汉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卷烟厂、武汉烟草(集团)有限公司三峡卷烟厂、武汉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红安卷烟厂。1998年10月17日正式关闭长阳卷烟厂。2001年6月实施恩施卷烟厂关停。

武汉卷烟厂改制过程详解

1.改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1998—2000年烟草行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和《5亿~150亿支卷烟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意见》按照两《意见》指示精神,国内烟草行业开始新一轮跨省市、跨地区的大联合、大调整行动,建设大市场,打造大品牌,组建大企业为一系列重要改制改革思路。

2003年,在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国家局和省局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企业发展的蓝图,主要目标是:用2~3年时间联合重组全省烟草企业,建成年产量在200万箱以上(力争300万箱)的大型航母企业。因此,兼并三峡烟厂和红安烟厂,购买咸宁、大悟、郧阳等被关闭小烟厂的生产指标,全省18家烟厂中,2家通过兼并方式直接进入武汉烟草集团,成为其下属生产点,实现“一厂多点”生产格局;1家间接进入武烟集团;4家被关小烟厂的生产指标通过购买方式全部集中到武汉烟草集团,以武汉卷烟厂为龙头,全面推动“18变1”的联合重组、“200变2”的品牌整合,在调整中求生存,在改革中谋发展。

联合重组协议约定:实施联合重组后,取消被兼并重组企业的法人资格,各生产点统一名称为:武汉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卷烟厂、武汉烟草(集团)有限公司三峡卷烟厂、武汉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红安卷烟厂。武烟集团承担被兼并重组企业的全部债权债务,享有被兼并重组企业完全的资产产权和对人、财、物、产、供、销及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管理权;同时,对被兼并重组企业的地方合法既得利益按照“核定基数、统一纳税、同增同减、共享未来、共担风险”的原则解决。具体为:宜昌市既得利益基数2003年2.8859亿元,2004年为3亿元,以后5年内,每年增加1000万元,至2009年达到3.5亿元后不再增加;红安县的合法既得利益基数2003年为1.93亿元,从2004年起,每年递增3%,5年后不再递增。并且上述金额全部由武烟集团以上缴税款的方式交给武汉市国税、地税部门,然后由武汉市税务统一划转至各地方税务机关银行账户。

人员分流安置方面:对被兼并重组企业员工,通过考核择优录取、内退、一次性安置(买断)、易地交流使用等方式全部进行安排。

2.联合重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过程(1998—2001年4月)解决布局分散,大力关闭小烟厂;初步整合恩施州内卷烟工业资源;实施“一厂两点”机制;逐步推进联合重组。

(1)关闭长阳卷烟厂。长阳卷烟厂建于1980年,1991年经国家批准为计划内地方烟厂。一万箱计划指标分布生产“土家妹”“毕兹卡”等牌号卷烟。关闭前有423名职工,资产总额6543万元,负债总额7499万元,资产负债率114.61%。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已资不抵债。1998年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根据省烟草专卖局的请示报告,批复组建湖北省三峡烟草有限公司,取消宜昌烟草分公司、当阳和三峡卷烟厂法人资格,合并改制,并关闭长阳卷烟厂。1998年10月17日正式关闭长阳卷烟厂。收缴了卷烟生产许可证,依法销毁了该厂21台(套)烟机设备,省内第一家小烟厂关闭取得成功。

(2)托管江陵雪茄烟厂。江陵雪茄烟厂建于1974年,该厂是一个村办作坊式企业,以生产手工雪茄烟为主,之后成为县办小型烟草加工企业,实行机械化作业,以生产卷烟为主。当时牌号有“星火”“画扇峰”等。1984年上划为直属国家烟草专卖局的企业,年计划产量4.86万箱。

江陵雪茄烟厂因为规模小、生产工艺差、产品质量不稳定、无适销品牌、经济效益差,生产经营一直都很困难。加上该厂所在地与湖南毗邻,当地卷烟市场受湖南卷烟冲击很大,企业经营始终在困境中挣扎。关闭前在职职工1165人,人均年产烟才40箱,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225.87%。

1999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对武烟集团对江陵的兼并关停问题作出批复,明确由武汉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按照先托管、后破产的方式运作,暂时保留江陵雪茄烟厂法人资格和卷烟生产点。2001年初,托管后的江陵雪茄烟厂软包装红金龙卷烟生产下线,武烟集团开始对该厂生产经营实行统一管理。之后省烟草专卖局和武烟集团推进江陵雪茄烟厂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安置职工近千名,为关停创造了条件。

2001年12月21日,江陵雪茄烟厂关闭,停止生产,并且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于2003年5月下达破产令,直到2005年2月,宣告破产。

(3)2001年5月关闭建始雪茄烟厂。建始雪茄烟厂始建于1957年,1984年上划为计划内中央企业。年计划产量9.73万箱,关闭前职工1744人,其中短期合同工708人,主要品牌有“苗家”“金牛王”“金钱湖”等,关闭前总负债9.85亿元,实际资产3.70亿元,而且全部被银行抵押,亏空6.15亿元,资产负债率266.2%,严重资不抵债。企业本身债务累累,遗留问题多,仅敏感债务就达13200多万元。其中欠职工集资、工资、风险抵押金等4350多万元;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本息5930万元;欠自然人债权人货款2850万元等。为解决自然人债权问题,采取了债权转移、变卖烟叶、设备,以物抵债、退货等措施偿还部分债务。

2003年12月31日该烟厂职代会通过了职工安置方案。国家烟草专卖局、省烟草专卖局多方筹措资金,妥善安置了1744名职工。在处理建始雪茄烟厂关闭后当地政府的既得利益问题上,将原建始雪茄烟厂9.5万箱生产计划指标调剂到清江卷烟厂,从所生产税收增量部分每年以异地划转的办法保证建始县的既得利益。并研究了帮助建始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的措施。2004年宣告终结破产程序。

(4)2001年6月实施恩施卷烟厂关停。恩施卷烟厂是1991年经国家批准的计划内地方企业,年计划产量1.5万箱,主要生产牌号有“连珠塔”“首富”等低档烟。关停前,共有职工677人,其中在职职工635人,离退休人员42人。资产总额6026万元,负债总额3.10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514.73%。在解决了职工安置问题后,于2001年6月8日关停,2002年6月依法申请破产。2003年6月,在省烟草专卖局监督下,对其全部烟机设备实施异地销毁,并收缴了卷烟生产许可证。1.5万箱计划指标调拨到清江卷烟厂。

(5)2001年6月实施咸丰卷烟厂关闭。咸丰卷烟厂是1991年经国家批准的计划内地方企业,生产计划指标3.7万箱,关闭前共有职工1318人,其中在职职工929人,离退休人员39人。主要生产卷烟牌号有“黄梅”“狮王”等。当时咸丰卷烟厂资产总额1.80亿元,负债5.40亿元,资产负债率接近300%。2001年6月16日关闭,同年9月20日收缴卷烟生产许可证。2003年5月依法申请破产。

(6)实施“一厂两点”机制。襄樊、枣阳两家烟厂处于相同的行政管辖区域,相隔距离仅69公里,品牌、价位互相冲突,造成资源浪费,无序竞争,两个企业生产经营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襄樊卷烟厂是在一家小烟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60余年专业生产历史,1984年经国家批准为上划企业,重组前在岗职工2284人,计划产量为29.18万箱,资产9.14亿元,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12.40亿元,税收3.70亿元。主要生产品牌有“金锷”“襄阳”“画苑”等。

枣阳卷烟厂1980年建厂,也是1984年经国家批准的上划企业。重组前在岗职工1800多人,计划产量为18.48万箱,总资产达到6.30亿元。主要品牌有“红宝华”“君子”等。

2001年4月,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对两家烟厂联合重组,取消枣阳烟厂法人资格,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管理,暂时保留枣阳生产点,形成“一厂两点”,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两厂合并重组工作正式启动。5月10日新的襄樊卷烟厂成立。

襄樊卷烟厂与枣阳卷烟厂联合重组,基本上是弱弱联合。有些人对重组没有信心,甚至认为不重组是等死,重组是找死。两厂重组后生产规模达到47.66万箱,由于没有好的品牌,两厂的人员多,历史包袱重,运行管理费用成本高等诸多问题十分突出,经济效益下滑严重。

为稳定正常的生产经营,省、市政府和省烟草专卖局组成联合工作组进驻烟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政策宣传工作,化解矛盾,维持稳定和正常的生产经营,先后按照职工自愿选择、组织批准的原则,采取一次性安置、内退、待内退、离岗休养、离岗病休、待岗、调出7种渠道实施了人员安置分流工作,分两批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1600多人。同时对两个生产点在岗职工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整合人力资源。

2002年7月8日,终于关闭了枣阳生产点,才结束了特殊条件下采取的“一厂两点”运行机制,枣阳生产点的人员和设备全部并到襄樊,实现了集并生产和人员安置的平稳过渡,职工减少到1800多人。通过一系列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襄樊卷烟厂生产经营逐步走入正常。

第二阶段过程(2002—2005年4月),加快推进联合重组步伐。(www.daowen.com)

(7)继续关停小烟厂。2003年10月关闭大悟卷烟厂,曾生产计划指标 2.3万箱。主要品牌有“同庆”“潇洒”“八匹马”等。该厂关闭前有职工882名,总资产1.45亿元,总负债1.49亿元。通过各级政府和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依照有关改革规定对882名职工进行一次性安置,积极偿还和处理了烟厂各种债务,并在湖北中烟工业公司的帮助下引进了替代项目。

2003年12月关闭郧阳卷烟厂,该厂是1991年批准的计划内地方烟厂,生产计划指标2万箱,职工近千人,总资产2.885万亿元,总负债1.595亿元。主要生产品牌号有“汉宫”“车城”等。

2004年6月关闭咸宁卷烟厂,咸宁卷烟厂为计划内地方烟厂,地处财政比较困难的咸宁市,曾作为武汉卷烟厂咸宁分厂存在,后来根据市里的要求分开。年计划产量为6万箱,在册职工1400多人。关闭前总资产3.77亿元。主要生产牌号有“刁羊”“小银狐”“贵宾”等。

2004年10月关闭巴东卷烟厂,巴东卷烟厂地处三峡库区的巴东县,是1991年经国家批准的计划内地方烟厂,计划产量3万箱,关闭前有职工1226人。其中正式职工455人,退休职工33人,计划外用工738人。总资产2.14亿元,负债总额3.84万元,资产负债率达到179.76%。主要生产牌号有“扬帆”“仙姑”等低档烟。2005年底终结破产程序,在省和恩施州政府支持下,巴东县政府经过招商引进的福润生猪冷冻食品公司也于2006年8月投产,既安排了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还带动了巴东周边地区农民的生猪生产。

(8)2003年6月武烟兼并三峡烟草有限公司。三峡烟草有限公司是武汉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兼并的第一家企业,也是湖北卷烟工业走集团化之路迈出的第一步。三峡烟草有限公司是经国家烟草专卖局1998年1月20日批准组建的,下辖三峡、当阳两个卷烟厂。生产计划指标26.29万箱,当时总资产11.82亿元,总负债8.5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2.67%。有职工3335人。其中在册职工3036人,退休职工2275人。主要生产卷烟牌号有“三峡”“中华鲟”“关公”等。虽然生产经营可以维持,但两个生产点同在一个辖区,品牌认知度不高,价位趋同,各种资源不能整合优化,经济效益连年下滑。只有与优秀企业联合重组,企业才有出路。省政府,武汉市,宜昌市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

2001年6月19日,武汉市、宜昌市人民政府和省烟草局、武烟集团联合签订《关于支持武烟集团兼并三峡烟草公司有关政策的合作协议》。

2003年7月3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正式批复,同意武烟集团兼并工商分立后的三峡烟草有限公司。取消三峡烟草公司企业法人资格,其资产负债、权益划入武烟集团,人、财、物、产、供、销由武烟集团统一管理,兼并后将三峡烟草公司当阳、三峡两个卷烟生产点集并,对外称“武汉烟草(集团)有限公司三峡卷烟厂”,作为武烟集团的卷烟生产点。

武烟集团兼并三峡烟草有限公司以后,生产规模由原来的54.68万箱扩大到80.97万箱。通过大力整合品牌和各种资源,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峡烟草公司扭亏为盈。但是三峡、当阳两个生产点有3100多人,劳动生产率低。2004年,湖北中烟工业公司统一部署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工作,把三峡烟厂作为试点,按照资源选择、多渠道安置、主辅分离、减员增效的原则,进行人力资源改革。三峡烟厂通过深入动员,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可行的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稳步实施。在职工自愿申请的前提下,分流安置职工2600多人。经过竞争上岗,保留骨干职工500人,从而关闭了当阳生产点,并将当阳生产点设备搬迁到宜昌,实现了三峡生产点的集并生产,大大提高了企业竞争能力,并为全省卷烟工业人力资源改革工作树了样板,探索了成功经验。

(9)2003年9月武烟集团兼并红安卷烟厂。武烟集团在兼并三峡烟草有限公司的同时,也开展了对红安卷烟厂实施兼并的工作。红安卷烟厂地处著名的革命老区“将军县”红安,是1984年作为支持革命老区经济建设上划的中央企业。年生产计划指标12.65万箱,主要生产牌号“龙乡”“闯爷”等。其“龙乡”品牌,年销10万箱,在鄂东有一定市场。2003年总资产7.48亿元,总负债3.55亿元。有职工1878名,其中计划外用工460人。由于规模小,人员包袱重,发展无空间,经济效益长期在略有盈利上徘徊。

经国家烟草专卖局2003年9月25日批准,武烟集团正式兼并红安烟厂。兼并后,取消红安烟厂法人资格,其人、财、物、产、供、销由武烟集团统一管理。根据武汉市政府、黄冈市政府、省烟草专卖局、武烟集团四方联合签订的《关于武烟集团兼并红安卷烟厂有关政策的协议》,红安县的既得利益由武汉市以税收划转的办法解决。

武烟集团兼并红安卷烟厂后,生产规模扩张为93.80万箱。经过品牌、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到2005年红安卷烟厂产量近20万大箱,产值近9亿元,比兼并前的2003年产量提高了73%,产值提高了91%,企业效益得到较大增长,各方面达到共赢的效果。

(10)2004年6月武烟兼并广水卷烟厂。2004年3月,武烟集团开始对广水卷烟厂实施兼并重组。广水卷烟厂始建于1970年,1984年经国家批准上划为中央企业,生产计划指标为14.59万箱,有职工1859人。主要生产“好运”“伟哥”等品牌。2003年生产卷烟15万箱,企业资产为6.49亿元,负债5.32亿元,资产负债率91.95%。2004年5月,武汉市政府、随州市政府、湖北中烟工业公司、省烟草专卖局四方在武汉签订了《关于武烟集团兼并广水卷烟厂有关问题的协议》。2004年6月,国家烟草专卖局正式批复同意武烟集团兼并广水卷烟厂。

武烟集团对广水卷烟厂实施兼并后,取消了广水卷烟厂法人资格,其人、财、物、产、供、销由武烟集团统一管理。税收由武烟集团集中缴纳,通过税务异地划转的方式确保广水市合法既得利益。

实现这次兼并后,武烟集团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得到增强,生产规模达到108.39万箱。

(11)利川、来凤卷烟厂合并组建清江卷烟厂。利川卷烟厂和来凤卷烟厂是恩施州内6家烟厂中相对较大的两家烟厂,均是经国家批准上划的企业。利川卷烟厂生产计划16.59万箱,1600多名职工,2003年总资产13.7亿元,总负债11.08亿元。主要生产牌号有“山茶”“云利”等。来凤卷烟厂生产计划指标11.29万箱,1400多名职工,2003年总资产7.58亿元,总负债5.4亿元。主要生产牌号有“大老板”“凤烟”等。

由于两厂的规模、效益差不多,在推进联合重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2005年5月9日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真正重组清江卷烟厂和深化内部改革进一步明确。对清江卷烟厂人力资源进行整合。省中烟工业公司筹集资金,清江卷烟厂对2600人实行一次性安置,在利川和来凤两个生产点实行全员竞争上岗,职工减员到563名。并将来凤生产点主要生产设备搬迁到利川市合并生产,5月17日来凤生产点顺利关闭。

在对恩施州卷烟企业的组织调整中,到此初步形成了46.15万箱的生产规模。恩施州境内的6家烟厂整合为一家烟厂。至此,全省卷烟工业形成了武烟集团、襄樊卷烟厂、清江卷烟厂三家主要企业的格局。

(12)推进武烟集团与襄樊卷烟厂的重组联合。武烟联合重组襄樊卷烟厂后,不仅生产规模将扩张到167万箱,而且对全省卷烟工业实施“一厂两牌”战略,做强做精“红金龙”和“黄鹤楼”意义重大。

2004年10月,两地政府在武汉签订了关于武烟集团和襄樊烟厂联合重组有关政策的协议书,为两厂联合重组铺平了道路。协议约定,襄樊市合法既得利益以襄樊卷烟厂2003年度按税法规定的应缴税金作为基数。在此基础上,按武烟集团每一年度应缴税金增减幅度同比增减,按照按月预缴、年终清算、多退少补的办法通过税收异地划转的方式解决。

2005年12月27日国家烟草专卖局正式批复武烟集团和襄樊卷烟厂联合重组。与襄樊卷烟厂的联合重组,武烟集团生产规模接近170万箱,为湖北卷烟工业资源全面整合奠定了基础。

(13)推进武烟集团与清江卷烟厂的产业资源整合。参照武烟集团联合重组襄樊卷烟厂的有关办法,按照“核定基数,统一纳税,同增同减,共享未来,共担风险”的原则协商确定恩施州的合法既得利益,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2005年10月8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恩施州人民政府、湖北中烟工业公司、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四方,就武烟集团与清江卷烟厂资源整合涉及的地方既得利益问题在武汉签订协议。协议签订后,两家企业在销售、生产、品牌、原辅料采购供应、科研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整合。湖北卷烟工业“三变一”的任务基本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