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治理:主体互嵌与调试性治理

城市治理:主体互嵌与调试性治理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精细治理的关键在于突破政府与社会的原有边界,通过重构政府机构与社会个体之间的连接,构建起一体化的城市治理格局。融媒体在城市精细化治理中的应用针对的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单位制解体、新经济的兴起、网络社会的崛起,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中国实践加剧了政府“条块分割”这一基本现状,并沿着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思路,为协同治理找到了具体抓手。

城市治理:主体互嵌与调试性治理

城市精细治理的关键在于突破政府与社会的原有边界,通过重构政府机构与社会个体之间的连接,构建起一体化的城市治理格局。自20世纪80年代起,新公共管理思潮开始在全球兴起,有限政府、专业化管理、绩效管理和以顾客为中心成为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政府改革的核心内容。从理论渊源而言,新公共管理理论源自丛林社会理论政府是不得不选择的恶,以及自由主义思想守夜人政府,这也意味着新公共管理理论内嵌了一个基本取向——有限政府理论,也即政府并不是万能的,政府本身也有其能力局限性,因此,政府的定位应该是掌舵而非划桨,也即政府应更关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而将公共服务的供给等交给专业的市场和社会组织来运作,政府通过合同外包的方式与社会建立起合作关系,政府的主要职责变成了监督合同的执行。同时,政府也引进了越来越多的管理型人才,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来提升政府的运作绩效。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实践中就造成了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实际分野,也即合同外包只有在明确的权责边界基础之上才能进行,政府是合同发包方,负责付款和监督项目绩效,社会和市场作为公共服务的承包方,负责项目的具体计划和具体执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的分离,以及政府内部部门分工的专业化造成了实际上的治理碎片化现象,也即政府部门内部的碎片化,以及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各自碎片化,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政府与社会之间、政府部门之间通过协同治理以提升政府治理的绩效,这是西方社会整体性政府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兴起的理论背景。

融媒体在城市精细化治理中的应用针对的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单位制解体、新经济的兴起、网络社会的崛起,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中国实践加剧了政府“条块分割”这一基本现状,并沿着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思路,为协同治理找到了具体抓手。首先,融媒体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为政府和社会重构连接提供了可能,社会公众的意见可以通过融媒体的方式直接进入政府的决策视野,也即实现了社会对政府的嵌入,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可以通过融媒体向政府发出协同的倡议,从而开启了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政策议程。其次,在融媒体平台,由于其可追溯性和及时性等特点,社会公众可以对自己提出的建议进行实时追踪,政府也有意建立了相关的信息协同机制,这样,融媒体平台作为一种监督工具,又间接地推动了政府部门的作为,并在需要的时候推动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政府的内部协同。最后,以融媒体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融媒体向社会发布公共信息,将政府的最新政策和治理理念高效地向社会传播;另一方面,政府也通过融媒体平台将由社会公众意见形成的处理结果或进一步的政策措施向社会公布,从而向社会展示自身对于善治的追求,实现了政府对于社会的嵌入。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公众将利益诉求通过融媒体平台传递给政府,政府通过融媒体平台在事实上参与了社会的自我治理过程,这种互嵌过程既重构了社会连接,同时也实现了政府自身治理的调试。(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