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大都市圈生态环境发展总体评价

上海大都市圈生态环境发展总体评价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上海大都市圈生态基础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空间视角分析,上海大都市圈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显著。关于声环境,上海大都市圈整体较差,仅有舟山的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低于全国水平。但以上海大都市圈为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措施相对匮乏。

上海大都市圈生态环境发展总体评价

1.生态基底良好,优于全国均值

尽管上海大都市圈区域面积约有5.4万平方千米,占长三角的15%,仅占国土总面积的0.056%,但区域内部生态要素丰富,拥有江河湖海、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并创建了数量及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区,有良好的生态基底。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是当前国际国内衡量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有效指标,其计算方法中植被、生物、水网等生态指标占60%,且主要依照植被覆盖、生物多样性等划分级别。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上海大都市圈生态基础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7-17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级别

表7-18 上海大都市圈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资料来源:各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www.daowen.com)

2.环境质量一般,区域差异显著

相较生态基础,上海大都市圈环境质量状况较为一般,特别是水环境与大气环境质量均存在显著问题。个别城市水质差,尚存劣五类及黑臭水,且水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较差,AQI优良天数和空气质量六项污染物部分指标劣于所属省与全国均值。此外,部分城市噪声污染尚待优化

从空间视角分析,上海大都市圈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显著。其中,上海水环境质量显著低于其他城市,不仅存在劣Ⅴ类水,且Ⅲ类及以上水质占比不足1/2;而水质最好的湖州实现了地表水100%均为Ⅲ类及以上。江苏省的4座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常州AQI优良天数仅255天,比江苏省均值少约5天,比全国均值少44天;而区域内最优的舟山有353天。常州PM2.5排放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比江苏省均值高1微克/立方米,比全国排放均值高8微克/立方米,是舟山(20微克/立方米)的两倍多。无锡、常州PM10排放浓度高达69微克/立方米,比全国均值高6微克/立方米;而舟山仅有36微克/立方米。常州和南通的SO2年均浓度高于江苏省均值。苏州的NO2年均浓度、无锡的CO年均浓度均是上海大都市圈中最高,高于全国均值和江苏省平均水平。关于声环境,上海大都市圈整体较差,仅有舟山的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低于全国水平。

3.建设措施多样,尚需加强合作

上海大都市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和行动类型多样,既涉及不同级别政府管理部门,又强调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中相关企业行为,同时还提供了公众参与渠道和方式。行为主要包括宣传推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如“两山”理论、美丽中国、垃圾分类等主题;改革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如环境立法与执法、环境监测环保督察、环评制度等内容;研发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技术,如环境标准制订、信息化服务平台等科技;治理区域内部现有水、土、气等污染,保护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等生态系统,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区域外部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国际合作等。但以上海大都市圈为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措施相对匮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