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市场扩张策略与实证分析

市场扩张策略与实证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延式扩张是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手段,非相关多元化扩张占绝大多数,房地产行业对大型流通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根据对2006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的国内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1996~2006年间51家样本企业中,实施纵向一体化扩张的企业只有5家,占项目总量的比重仅为3.33%。

市场扩张策略与实证分析

1.业务不专

我国大型流通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现象普遍。外延式扩张是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手段,非相关多元化扩张占绝大多数,房地产行业对大型流通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根据对2006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的国内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1996~2006年间51家样本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仅限于零售业务内的样本企业只有5家,仅占样本总量的9.8%;主营业务收入包含相关多元化业务和非相关多元化业务的企业较多,分别有32家和35家,占样本总量的62.7%和68.6%。其中,房地产收入作为主营业务收入之一的公司比例在2001年以后明显提高,2001年、2003年、2005年拥有房地产收入的公司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3.5%、25.4%、29.4%,而这个数据在1998年、1999年、2000年只有13.7%、14.7%、15.7%(赵萍,2010)。

2.纵向整合差,与生产商关系紧张(www.daowen.com)

中国生产企业的销售机构及各类销售代理承担着主要的批发职能,市场份额达到近70%。中国流通企业的纵向整合能力有待提高,流通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不及外资企业。根据对2006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的国内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1996~2006年间51家样本企业中,实施纵向一体化扩张(批发业、消费品制造业)的企业只有5家,占项目总量的比重仅为3.33%(赵萍,2010)。

随着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传统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即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主要是零售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极大转变。一方面,生产企业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必须通过零售终端才能推向市场,大规模抢占货架成为它们抢占市场的重要步骤。另一方面,商品流通渠道日益变得稀缺,零售企业便抬高进入门槛,比如提高“进场费”等所谓的通道费。某些零售企业出于自身短期利益考虑,对生产企业缺乏长期合作意识和信用,这使双方摩擦与冲突日益增多和加深,给双方关系带来极大损害,制约了流通业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作用的发挥(于仁竹等,2009;李骏阳,2010;王选庆,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