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香菇:从小作坊到扶贫大产业

香菇:从小作坊到扶贫大产业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目前看,香菇产业扶贫成效尤其明显。为此,淅川县出台政策,凡发展香菇等产业的贫困户,每户政府给予5000元的产业扶贫引导资金。这两项政策基本解决了贫困户香菇种植的启动资金,形成了产业扶贫的有力助推。为保持香菇产业发展优势与活力,淅川县多方面营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香菇:从小作坊到扶贫大产业

方 华

产业扶贫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支撑,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各地产业扶贫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也有不少地方反映,扶贫产业选择难、发展难,贫困户参与难、龙头企业带动难。如何确保产业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既需要从实际出发,科学选择产业,也需要精心组织实施,集中突破关键制约。前不久,我们到我室定点扶贫县河南省淅川县调研,发现当地依托香菇这一地方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取得了较好脱贫效果,有些做法值得深入研究总结。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片区县。全县现有贫困人口6万多人,贫困发生率接近10%,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同时,淅川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丹江口水库一半在淅川,保水质、保生态的任务重,产业扶贫选择空间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淅川立足自身特点和环境优势,将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短、中、长统筹布局扶贫产业,短线大力发展香菇、蔬菜光伏产业,争取尽快脱贫;中线以软籽石榴等特色林果业为主,巩固脱贫成果;长线发展生态旅游业等,开辟持续增收门路,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目前看,香菇产业扶贫成效尤其明显。全县13个乡镇香菇种植3000万袋,预计产值2.5亿元,从事香菇种植的农户6000余户,其中贫困户近3000户。2016年淅川全县脱贫9752人,其中依靠发展香菇种植增收脱贫的近4000人,即有41%的脱贫人口依靠种植香菇增收脱贫。通过种植香菇,部分淅川贫困人口走上了快速脱贫、稳定脱贫道路。

淅川香菇产业扶贫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地制宜选择优势扶贫产业。与淅川县相邻的西峡县是全国著名的“香菇之乡”、第一大香菇出口基地县,建有多个大型香菇交易市场,香菇加工、销售配套齐全,为淅川县发展香菇种植提供了稳定的销售市场。淅川农民较大规模地种植香菇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经过长期实践,种植技术日益成熟,农民经纪人上门收购,形成分工细密的流通体系。尽管市场有波动,但区域化、规模化种植,降低了生产成本,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成为地方发展的优势产业,十几年来香菇产业始终保持较好的盈利水平。随着居民消费升级,食用菌市场需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香菇,作为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国内年消费量已达700万—800万吨,出口外销市场也很广阔,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因此,淅川县将香菇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重要着力点,全面规划,县里还专门成立了香菇产业办公室,对香菇产业扶贫工作进行全面的指导和多方面的支持。(www.daowen.com)

(二)推进贫困户参与优势扶贫产业发展。贫困户要走上依靠产业脱贫致富的道路,最基本的是要立足自有资源。大多数贫困户的资源,一是耕地、林地、宅基地,二是自己的劳动力。而这些都是发展香菇产业所必须的。从土地资源看,淅川作为山区、库区,人均耕地少,靠生产粮食很难脱贫,农村的山地、宅基地又利用不充分。从劳动力看,贫困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闲散劳动力数量不少,但很多年纪偏大或者家庭有老人、孩子、病人需要照顾,生产就业机会较少。香菇种植劳动强度不是特别大,但需要人工精心看护照料,最适合家庭经营。发展香菇产业,不仅使农户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也为劳动力找到了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发展生产的机会,使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从调查情况看,一袋菌棒成本3.5元左右,生产鲜菇1斤多,能够收入7—9元。一个贫困户两个劳动力可以种3000—5000袋香菇,一年即可实现纯收益上万元。目前淅川香菇种植有多种方式,既有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零散地块搭建香菇棚分散种植,也有企业、合作社建设大规模的香菇种植基地、贫困户入园集中生产。

(三)加强对优势扶贫产业资金支持。过去,一些贫困户长期没有参与到香菇等产业发展中,一是发展意愿不强,二是缺少发展资金。为此,淅川县出台政策,凡发展香菇等产业的贫困户,每户政府给予5000元的产业扶贫引导资金。不参与产业发展的贫困户,得不到这项补助。这成为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重要激励因素,一些原先对产业发展没有想法的贫困户,看到无偿补助的产业引导资金,开始动心。与此配套,贫困户在发展产业中资金不足的,政府还帮助每户解决3万元的免息小额贷款。这两项政策基本解决了贫困户香菇种植的启动资金,形成了产业扶贫的有力助推。

(四)驻村干部加强服务和指导。对于产业扶贫来讲,有资金、有项目、有场地、有市场,并不一定能够成功。要素齐全了,每一种要素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有效地进行组织管理,而管理能力正是贫困户的一个短板。贫困户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其家庭经营项目的成功,往往需要一个外在力量帮扶和自己在实践中学习的过程。干部精准帮扶就成为促进要素结合的重要力量。淅川县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他们将干部精准扶贫的责任细化到产业项目上,要求干部帮扶不能停留在送钱送物、过节慰问上,而是落实到产业发展上,重视培养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很多帮扶干部将主要精力用到帮助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资金、联系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有的甚至对贫困户的生产过程进行直接督促、指导,这有力保障了贫困户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使贫困户在实践中学习,在产业发展中少走弯路。一些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在此过程中也成长为香菇“土专家”,对香菇生产比贫困户还上心,比农户还懂技术,比香菇贩子还了解市场行情。

(五)营造优势扶贫产业发展良好环境。为保持香菇产业发展优势与活力,淅川县多方面营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技术保障上,县农业局专门成立香菇产业技术服务组,聘请西峡县香菇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深入香菇种植基地和农户开展现场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在市场开拓上,加大香菇产业领域招商引资,一些香菇加工企业开始到淅川投资设厂,进一步拓宽了淅川香菇的销售渠道。在产业发展引领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建起26个香菇产业园,有力促进了产业水平的提升,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引领力量。这些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致富,提供了重要支撑。

淅川的经验表明,产业扶贫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用好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让贫困户参与并分享产业发展成果;用好贫困户的资源,找到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的契合点;用好扶贫政策,使外在的帮扶成为产业脱贫的助推器;用好帮扶干部,让干部成为各类产业扶贫要素结合的粘合剂、催化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