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乡系统关联模型优化为:城乡系统关联的模型分析

城乡系统关联模型优化为:城乡系统关联的模型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张富刚和刘彦随的城乡地域系统关联模型根据系统论原理,区域系统是由乡村系统和城镇系统两大子系统构成。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交互叠加,形成一个独特的城乡交错系统,包括小城镇、城郊社区、农村等城乡融合体系。区域发展的实质就是城乡地域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不断上升的过程。它也预示着城乡关系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

城乡系统关联模型优化为:城乡系统关联的模型分析

1)张富刚和刘彦随的城乡地域系统关联模型

根据系统论原理,区域系统是由乡村系统和城镇系统两大子系统构成(图2-9)。其中,乡村系统主要包括村庄、中心村(社区)、集镇、中心镇等村镇空间体系,城镇系统主要包括大都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及城郊社区等城市等级体系。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交互叠加,形成一个独特的城乡交错系统,包括小城镇、城郊社区、农村等城乡融合体系。区域系统是一个连续的城乡统一体,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断裂点。在水平尺度下,由城镇系统到城乡交错系统再过渡到乡村系统,区域系统的乡村性逐步增强,城市性逐步减弱。基于距离衰减效应与扩散模式的理论基础,乡村系统和城镇系统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城乡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空间上的流动形成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之间的各种力量模式。乡村系统、城乡交错系统与城镇系统分别通过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化的战略途径,实现各种要素流在空间上由分散到聚集再到两者的动态平衡,推动区域的运行和发展。乡村系统为城镇系统输入大量的人力、食物和原材料等,支撑城镇系统的良性运转;后者则反馈给前者相应的资金、技术、信息以及管理等。区域发展的实质就是城乡地域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不断上升的过程(张富刚等,2008)。

农村发展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综合作用的庞大系统,具有复杂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点(图2-10)。区域农村发展系统是由农村发展内核系统和农村发展外缘系统组成,其核心是由农村主体系统和农村本体系统耦合而成的农村发展内核系统,两者之间相互耦合作用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农村发展系统能否可持续运转。农村本体系统是由包括土地、水、气候等在内的自然资源以及各种生态环境要素组成,属于基础支撑系统,农村主体系统包括农村经济系统和农村社会系统,其运行受特定的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和管理水平的直接影响。农村外缘系统,是一个由影响和制约农村发展的诸多外部性因素条件组成的复杂系统,并由其本身所特有的尺度空间效应异质性决定,包括区域发展政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等方面(张富刚等,2008)。

图2-9 城乡地域系统关联分析

资料来源:张富刚,刘彦随.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8,63(2):115-122.

图2-10 区域农村发展系统的层次结构

资料来源:张富刚,刘彦随.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8,63(2):115-122.

2)Tania Ford的城乡人口增长模型

有些过程产生于区域增长的自身,有些起源于外围农村的边缘,因此,城郊区域可以概念化成为一个环形地区,在生长过程中同时有内部和外部的净迁入人口以及区域自己增加的人口(图2-11,表2-2)。先前的研究很难分清这四种增长,虽然四者相互关联,但在城郊却有不同(Tania Ford,1999)。为了实施这个概念模型,这个过程的每个步骤都需要考虑。这四个过程可以被分解成六个关键步骤,其中三个是与移民自身有直接关系的:

·移民的来源

·大都市区域的联接性

·移民的动机

另外三个与移民自身的行为只存在间接的关系,他们选择在城郊居住是表达了对目前住址质量的肯定(Tania,1999)。

·当地的容量

·与大都市区可达性的距离

·住房的自身发展

四种箭头分别代表郊区化、逆郊区化、向心力迁移与人口保留。

图2-11 在城乡结合部的四种增长的概念模型

资料来源:Ford T.Understanding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peri-urban reg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pulation Geography,1999,5(4):297-311.

表2-2 克拉森的城市发展阶段模式

续表

注:+:人口增加 ++:大幅度的人口增加 +++:更大幅度的人口增加 ±0:人口基本维持不变 -:人口减少 --:大幅度的人口减少 ---:更大幅度的人口减少
资料来源:李国平.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3)Kombe的移民安置和生计改善模型

Kombe则从移民安置和生计改善的路径对外来人口在城郊的安置进行了解(图2-12),他认为移民安置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选择了向外移民;第二个阶段是在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网络的影响下,得到了被雇佣的机会并受到了培训,积累了一定的资本;第三个阶段是为了改善生计,他们努力在此安家,建立了住房并从事家禽养殖和园艺(W.J.Kombe,2005)。

图2-12 移民安置和生计改善途径(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Kombe J W M.The demise of public urban land management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informal land markets in Tanzania:A case of Dar-es-Salaam city[J].Habitat International,1994,18(1),23-43.

4)Hudalah和De Roo的城乡发展阶段模型

对于城乡转型可以视为城乡关系从一个层次达到另外一个层次,城乡关系的转变意味着结构的变化和空间相互作用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也预示着城乡关系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

一般来说,有三种城乡过渡的类型,分别是类型A、类型B和类型C(图2-13)。

图2-13 城乡关系变迁的基本类型

资料来源:Rauws W S,Roo G de.Peri-urban dynamics:towards managing transitional change.16th Framework PLUREL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R].University of Groningen,2010.

首先,由类型A逐渐转向类型B,在这个阶段由城乡分离走向城乡联动,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这个阶段,它的特点是越来越多的货物流、人流在城市及其腹地乃至各部门之间的互动(C.Tacoli,2003)。在类型B中,逐渐由城乡联动转向城乡融合,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正在经历这个阶段,表现在城市边缘开始出现娱乐公园、大型基础设施和新的城市中心(G.Overbeek,2003;T.Sieverts,2003;M.Bontje,2005)。此外,快速的社会经济变化可能会导致区域发展到类型C,即由城乡分离阶段直接跳到城乡融合阶段。东亚快速增长的大都市区可被看作是类型C的早期阶段。在这些区域中,大规模的住房发展和工业出现在城郊地区,导致区域网络功能的扩散(D.Webster,2002;D.Hudalah,2007)。总体而言,城乡发展的三阶段假设论及相关类型的过渡是想说明城乡的变化并不是线性发展的。

图2-14是分析城乡关系变化的多层次结构模型。它是由Hudalah和De Roo在2007年提出来的(W.S.Rauws,2009)。它由“三个层面”和“三个转变”共同构成了该模型。“三个层面”分别是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三个转变”分别是功能转变、组织转变和制度转变。所谓功能转变包括土地利用用途和基础设施的变化,城市和地区的人口、经济、就业的变化以及灾难性事件的变化如战争和灾害等。组织转变包括影响地区发展的相关利益者,如企业、政府和公众。制度转变是根本,可以导致功能转变和组织转变,制度组成了文化价值观,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规则,如新的立法和政策框架等。总体上看,结构决定了土地是怎样被利用的以及城市组织和区域人口的空间分布等城乡关联的显著特征。但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多因素存在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因此也很难提出明确的因果解释。从整体上看,功能、组织、制度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但往往不以同一速度转变。因此该框架不是一成不变的,城郊变化的驱动力始终在根据时间变化而有自身的特点。

图2-14 城乡过渡的多层变化

资料来源:Rauws W S,Roo G de.Peri-urban dynamics:towards managing transitional change.6th Framework PLUREL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R].University of Groningen,2010.

5)Tacoli的城乡动力模型

地方中心在积极的城乡关系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们与大城市有些距离或者在城镇化过程中被大城市城镇化(C.Tacoli,2003)。相反的,当经济流通过地方城市中心,这些中心在提高服务和区域发展方面的作用也在下降,对于减少贫困的作用是负面的(见表2-3)。地方政府在支持地方行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们的决策也受限制于更高一级的政府。表2-4与表2-5分别是消极的城乡互动与积极的城乡互动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表2-3 生计与城乡联系

资料来源:Tacoli C.Rural-urban interactions:aguide to the literature[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8,10:147-166.

表2-4 消极的城乡互动与区域发展

资料来源:Tacoli C.The link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03,15(1):3-12.

表2-5 积极的城乡互动与区域发展

资料来源:Tacoli C.The link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03,15(1):3-12.

6)Douglass的城乡网络模型

表2-6是在考虑了村镇及周边地区的相互作用进行的城乡联系的分类,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率、农业产业化、非农就业、农业收入等。这些复杂的联系最终可以归结为物质联系、经济联系、社会政治联系。相比较而言,物质联系和经济联系都相对好测度,而社会政治联系的测度难度较大,但相对物质联系和经济联系对城乡联系的影响也更为重要。

表2-6 城乡联系和相互依赖性:低等级的村镇

资料来源:Douglass M.A regional network strategy for reciprocal rural-urban linkages:An agenda for policy research with reference to Indonesia[J].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1998,20:1-34.

7)岸根卓郎的“城乡融合设计”理论

日本学者试图通过超越城市、农村界限的“人类经营空间”的建立,提出“城乡融合设计”的理念(岸根卓郎,1990)。通过对过去一些做法的反思,如分别考虑城乡规划建设,提出发展规划要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不能用城市建设的思路和办法来建设农村,也不能通过“改造”农村来实现城乡融合。要重视农村的经济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以及其他衍生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