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毛毛虫的创新启示:不创新就会饿死,人类也一样吗?

毛毛虫的创新启示:不创新就会饿死,人类也一样吗?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爬。法伯在实验笔记上总结:其实只要有一只毛毛虫稍稍与众不同,立刻便会避开死亡的命运。可是,从众代替了创新,毛毛虫就饿死了。如果毛毛虫会创新,便会逃离死亡的命运:如果人类不会创新,那么,在团团转的会是谁呢?作者的认识虽显浅近却也透着真切热诚,篇末的设问“如果人类不会创新,那么,在团团转的会是谁呢?”

毛毛虫的创新启示:不创新就会饿死,人类也一样吗?

南洋中学 苏 睿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第十三五年规划的新发展观念,既然规划把创新放在首位,自然有它的道理。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毛毛虫首尾相接地放在一个花盆边缘,围成一个圈,并在周围不到十五厘米处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爬。一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就这样,毛毛虫们爬了七天七夜,最终筋疲力尽地饿死了。

法伯在实验笔记上总结:其实只要有一只毛毛虫稍稍与众不同,立刻便会避开死亡的命运。美国社会学家所罗门阿希认为:人类的许多不幸,在于有33%的错误来自“从众”。而想要少走弯路,我们需要创新。

何为创新?百度百科里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而这一切的一切的前提,就是迈出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却需要莫大的勇气。通过观察,我发现当今中国许多中学生,擅长做题,可是在课堂上却不甚活跃。往往老师一个问题提下来,举手的总是寥寥无几,不是不会,只是缺乏回答的勇气。于是老师叫起了一位同学,回答正确后,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心里可能会想:哈哈,原来我又对了,只要我懂,举不举手便不是什么问题了。久之,便“目似暝,意暇甚”了。他们缺乏的不仅仅是勇气,更缺乏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

很多时候,创新与否,意味着成功与失败。家父曾不止一次教导我:“任何在原有基础上的改善,是不会有巨大的成功的。只有创造出一种新的、更好的东西,完全代替它,才会最终赢得成功。”所以,电灯代替了油灯,电灯成功了;电子邮件代替了飞鸿传书,电邮成功了;快递代替了邮寄,快递成功了。可是,从众代替了创新,毛毛虫就饿死了。就像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从德国西门子引进的大型机器,德国工人亲自远渡重洋,亲手把机器组装好,并教给中国人使用方法。可是,花巨资购进了机器,却没有掌握技术,机器坏了,全中国竟无人会修,原因是没有对口的工具与技术,只好再花巨资请德国工人过来修理。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

创新不仅仅是科技的创新,我认为,凡是能使人们的生活更方便,更有效的,都是创新。比如说,家里垃圾袋天天都要换,多麻烦,为什么不一次多套几层,这样一劳多逸,不更方便吗?厨房油烟机表面,时时蒙油污,清理起来不方便,为什么不在表面蒙一层保鲜膜,脏了就换一次,不更省事吗?嫌卧室太小,为什么不在飘窗台上铺上垫子,两边的墙上做个柜子或书架,不更利用空间吗?这种种的方便,不正是创新的体现吗?(www.daowen.com)

对于数亿中国人来说,微信是他们早上醒来之后打开的第一款应用软件,也是晚上睡觉前最后浏览的应用。是什么能让微信拥有7亿的活跃用户?除了中国人多,微信已经将业务扩大到了新兴市场,作为一种聊天工具,更突破了聊天的范畴。它可以在线支付,可以用表情贴图,还可以共享位置,把聊天工具玩出了新的花样。并且微信正在成为美国公司的学习对象。之前在Facebook的全球开发大会上,Facebook的高管公开表示,将会学习中国的微信。显然,Facebook正在跟随微信的脚步,不远的将来,也将会是世界跟随中国的脚步。

“十三五”计划,就像一个环环相扣的棋盘,我们只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在各自岗位上敢于创新,勇敢迈出第一步,就能获得成功。我相信,创新精神会像花开,像雨落,扎根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这点点的创新,一定会凝聚成巨大的民族力量,成为新发展的起点,从而最终改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如果毛毛虫会创新,便会逃离死亡的命运:如果人类不会创新,那么,在团团转的会是谁呢?

点评

“创新”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中国人一直是看重“创新”的。可是实际的创新能力总不尽如人意。这篇文章的作者苏睿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了自己身边与创新有关的现象,并用心思考何谓创新、创新的可贵、如何迈出创新的第一步,读者似乎能感觉到小作者时时处处观察审视日常生活的犀利眼神。作者的认识虽显浅近却也透着真切热诚,篇末的设问“如果人类不会创新,那么,在团团转的会是谁呢?”发人警醒!

点评老师:孙庆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