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情回忆储贵彬:几件难忘往事

深情回忆储贵彬:几件难忘往事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0年后,我承党的关心和培养,也走上了市水利局局长的岗位,抚今思昔,饮水思源,忘不了储贵彬局长对我的教育和培养。失事后,储贵彬局长与人为善、宽厚待人的风范令我终生难忘。事情已过去半个世纪,但当时工程失事的惊心动魄和王博平、储贵彬等领导的博大胸怀,却长留在我的心中。孔凡生1934年生。

深情回忆储贵彬:几件难忘往事

孔凡生

充分信任 放手工作

1955年我和杨子亨、刘正德两位同学从南京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宁波专署水利电力局工作,是宁波水利战线第一批由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我们这些人自幼生活在大城市,在上海念完初中、高中,然后至南京读大学,宁波是我们踏上社会的第一站。由于从家门至学校门,从学校门到机关门,既无社会经验,又不知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心中不免惶惶然,但我们非常庆幸遇上了一位好领导——时任宁波专署水利电力局局长储贵彬同志。第一次见面对他的印象是胖乎乎的圆脸,和蔼可亲,毫无架子。又听同事们说,储局长原是四明山五支队支队长,这使我们对他平添敬意。他对我们这批新来的大学生十分重视,并寄予很大的期望。

初期,随着“土改”结束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掀起了一场以兴建小型水利工程为主的治水运动。1958—1960年,在实施《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宁波全区自下而上连续3年掀起水利建设高潮,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应运而生。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储贵彬局长不在意我们初出茅庐,而是充分信任,放手工作,让我们深入第一线,通过实际锻炼,尽快提高我们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就我个人而言,自1956年至1965年,始终被派驻在重点水利工程第一线,造过水闸,堵过海港,并参与了当时全省八大水库之二的嵊县南山水库和诸暨石壁水库的设计、施工工作。通过10年磨炼,我在业务上取得了进步,思想上得到了提高,通过目睹千人堵港、万人筑坝的宏大场面,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群众运动的伟大,从而坚定了热爱水利事业的信念,增强了搞好水利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30年后,我承党的关心和培养,也走上了市水利局局长的岗位,抚今思昔,饮水思源,忘不了储贵彬局长对我的教育和培养。

与人为善 宽厚待人(www.daowen.com)

我参加过的工程建设中,曾发生过一次工程失事。失事后,储贵彬局长与人为善、宽厚待人的风范令我终生难忘。1957年,我随叶仲龙工程师进驻三门县岙口塘堵口工程。该工程设计采用当地颇有威望的“老泥包头”提出的办法,采用“桩、牛(即横木)、树、柴、泥”五种材料筑坝。这套办法是当地群众多年围涂筑塘的经验总结,但用于堵港筑坝有一些风险,因为岙口塘坝高9米,还要受进出潮水的冲击,因此这种办法牢固性不够。果然,大坝堵口后,很快发生沉降,我们立即采用你沉我加的办法,经过六天六夜与潮水的搏斗,我们终因筋疲力尽,无奈眼看潮水漫过坝顶,大坝溃决。当地干部、群众几个月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整个工地沉浸在一片哀伤之中。患难之际,储贵彬局长亲自来到现场处理善后工作,一方面安慰当地干部、群众,另一方面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大家不要灰心,重建新坝。对我们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储贵彬局长并无训斥责怪之言,还说“王博平专员还要请施求臧(主管技术的副局长)喝老酒”。领导的这种博大胸怀,遇事不往下推诿责任的风度,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也很快走出消沉,修改设计方案,最后采用上移坝址、石坝挡潮、土方闭气的新方法,重新施工,终于在1958年第二次堵口成功,从而挽回了社会影响,发挥了积极的经济效益。事情已过去半个世纪,但当时工程失事的惊心动魄和王博平、储贵彬等领导的博大胸怀,却长留在我的心中。

(原载于《赤诚——储贵彬同志纪念文集》,2006年)

孔凡生 1934年生。历任宁波专署水利局水电勘测设计室主任,宁波市水利局局长,宁波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