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回忆大塘港堵港工程的几个难忘片段

回忆大塘港堵港工程的几个难忘片段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记述几个难忘的片段。1952年车岙港堵港大坝竣工时施工人员合影1969年底,为解决定山、石浦两区灌溉、生活用水,决定兴建大塘港堵港工程。其规模大大超过过去所建的各项堵港工程。这一抛石方法和设备体系,为大塘港堵港工程成功建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塘港创造的“漏底船”抛石,不仅为本工程解决了一个施工难题,也为以后的堵港工程平堵抛石提供了借鉴经验。大塘港堵港工程于1969年10月破土动工,1975年12月全面竣工。

回忆大塘港堵港工程的几个难忘片段

孔凡生

在大塘港堵港建设过程中,我亲身经历了强大湾、岙孟门等堵口工程,感受过这些工程堵港后溃坝的惨痛,从而吸取了不少教训,学到了相关知识,为以后的堵港工程积累了经验。现记述几个难忘的片段。

从“谈堵色变”到“迎难冲刺”

一般说来,堵港工程不淹田、不移民,即使工程失事,也不至于造成重大伤亡事故,这是堵港工程先决的有利条件。象山县地处浙东,沿海一带港湾纵深,岛屿林立,具有堵港工程必备的自然地理条件,但工程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是因为港底土质松软,难以处理;另一方面潮涨潮落,水流湍急,对堤坝有较强的冲击力,给技术上带来一定 难度。

大塘港堵港工程之前,我们曾在宁海、三门县堵过车岙港、岙口塘、毛屿港等,但先后发生6起较大事故,上述三个工程都发生过堵口后垮坝的惨情,不但在人力、财力上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在政治上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业内对堵港工程视为畏途,有“谈堵色变”之说。

1952年车岙港堵港大坝竣工时施工人员合影

1969年底,为解决定山、石浦两区灌溉、生活用水,决定兴建大塘港堵港工程。大塘港港长20余公里,需连接白玉湾、大塘、隔洋塘三岛,封堵捣米山、台宁屿、强大湾、岙孟门四个口门,建成后兴利库容2600万立方米,口门吞吐量3000万立方米。其规模大大超过过去所建的各项堵港工程。如20世纪50年代初,宁海县兴建的车岙港堵港工程水利库容230万立方米,口门吞吐量730万立方米。60年代初,宁海县兴建的毛屿港堵港工程水利库容240万立方米,口门吞吐量570万立方米。因此,大塘港堵港工程从量级上有很大提高,如以水库等级划分,大塘港堵港工程是我市第一座由小型堵港转向中型堵港的工程,不失为一座里程碑式的工程,标志着我市堵港事业向新的目标冲刺。

“狭而深”和“宽而浅”的口门选择

随着工程进展,捣米山、台宁屿、强大湾口门相继合龙,潮量的进出集中至岙孟门口门。由于大坝两侧向深港立堵,使口门束窄,形成龙口。海流通过龙口呈现强大水舌,汹涌湍急,使抛投块石遭受严重冲刷,危及工程安全。1972年10月23日,岙孟门发生严重冲刷事故,根据测量,下游冲失块石1万余立方米,坝低高程从-2.3米刷深到-5.2米,形成一条宽50米的深沟,南坝头失去稳定,向江中滑动。究其原因,是由于当时设置的是“狭而深”的龙口,龙口宽度79米,底高-2.3米,因此当内外潮差达到6.05米时,龙口流速达到每秒7米以上,这样高的流速下港底刷深是无可避免的。深刻的教训,使我们转而采用“宽而浅”的口门,即扩大龙口宽度,抬高龙口底高程,以降低流速,减少冲刷,最后取得成功。这一经验,之后也推广到其他堵港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头轻脚重”的教训(www.daowen.com)

当时堵港工程的大坝都建筑在软土基础上,处理软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既缺少资金,又缺乏技术手段。因此,筑坝过程中发生沉坝、滑移屡见不鲜:1971年2月9日,台宁屿堵港工程在合龙过程中,左坝段70米范围内1.5米沉陷。1972年2月14日,强大湾坝合龙后,出现合龙段70米范围内1.6米沉陷,坝身向外滑移,坝顶过水冲决,缺口达165米。历次垮坝教训,使大家形成一种思路:强调“头轻脚重”,即加重坝脚基础,裁减坝头重量。但由于片面强调“头轻脚重”,忽视了潮流渗漏的破坏作用,大家又一次付出了沉重代价。

1972年12月11日(农历十一月初六,小潮汛),岙孟门顺利合龙。为防止基础滑移,减轻头部重量,尽量缩小合龙石坝断面尺寸,选用断面顶宽5.5米,内外边坡坡度都为1∶1.2,高度4米。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十六,大潮汛)上午9点,外海潮水不断涌来,势头凶猛,不一会儿,潮水已涨至坝顶。9点30分,石坝合龙点附近,内坝肩上一块石坍落,使坝顶上的水流集中,剥蚀内坝肩,坝顶宽度减少,于是渗流水流的渗径缩短了,导致冲刷进一步加剧,接着坝顶坍塌,形成一个大缺口,石坝出现溃决。短短15分钟,缺口迅速扩大至75米,最终达到120米,白茫茫的潮水与大坝齐平,一年多来的劳动成果就这样被汹涌的潮水冲毁了。聚集在两岸的干部群众和工程技术人员,虽有心抢救,但无回天之术,只能怀着沉痛焦虑的心情,看着无情的潮水肆虐。

这次事故,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建造堵港工程,既要防止基础沉滑,也要防止坝顶渗漏,既要脚重,头部也不能过轻,两者不可偏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辩证法。

首创“漏底船”

随着堵港规模的扩大,过去用土石并进,堵口与闭气同时完成的施工方法已不适宜,于是改为先用石坝挡潮,后土方闭气的办法。其施工原则以平堵为主,立堵为辅。鉴于海港堵口每日700立方米的平堵工作量,如何在海上快速地抛石,大塘港首创的“漏底船”发挥了很大作用。“漏底船”由三舱组成,前后两舱为密封舱,中舱装石,两底门各通过两根链条通向工作桥,在后舱面上设一绞车,通过绞车拉紧链条关闭底门,链条用两闸刀压紧并插入铁销固定。“漏底船”装满石块后由拖轮拉到指定地点,由两个操作人员拔去铁销放开闸刀,石块在自重作用下自动抛下,一次抛石10立方米只需半分钟。大塘港配备“漏底船”80艘,60 —120马力拖轮20艘,日施工强度可达4万立方米。这一抛石方法和设备体系,为大塘港堵港工程成功建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塘港创造的“漏底船”抛石,不仅为本工程解决了一个施工难题,也为以后的堵港工程平堵抛石提供了借鉴经验。

大塘港堵港工程于1969年10月破土动工,1975年12月全面竣工。由于工程规模较大,技术难度高,由省水电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并进行大量勘探、测量工作,这也是我省第一座有较正规设计的堵港工程。工程施工过程中尽管有几次沉陷、滑移和垮坝的事故,但都为以后的堵港工程的成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大塘港堵港工程的成功为我市发展更大规模的堵港树了典范,理所当然,它在我市堵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原载于《宁波文化》,2014年第3期)

孔凡生 1934年生。历任宁波专署水利局水电勘测设计室主任,宁波市水利局局长,宁波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