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挥别美国梦:回顾与展望

挥别美国梦: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撇开日本、韩国、瑞典与瑞士不谈,美国的失业率比德国、英国低。美国产业一直在创造新的工作机会,以吸收战后婴儿潮与女性劳动力。近年来,美国的生产率曾一度有爆发式的增长,但是后继无力的情况却令人怀疑这种昙花一现的现象,是许多产业改组或缩小经营范围造成的。美元贬值虽然促使出口产业快速成长,但又引发工资下跌与天然资源产业出口的重挫,由此可看出,操纵汇率的贸易行为只会降低美国的生活水平。

挥别美国梦:回顾与展望

美国企业在各类产业中不断丧失竞争优势,最重要的症结在于它们缺乏活力。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缺乏竞争优势的美国产业,产品改善、创新的能力与速度明显不如其他国家;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在只考虑防守或维护既有利益的前提下,也是缓慢不前。

许多人谈到美国的竞争弱点时,往往以“科技商业化速度太慢”一语带过,好像美国只在技术领域出了问题而已。然而,科技商业化过慢本身就是许多问题的总结,并且涉及整个钻石体系的状态。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不足、国内需求的质量下降、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上游产业、缺乏长期经营的事业目标,乃至于竞争萎缩等,事实上都影响到科技商业化的速度。

买到公司却没买到技术 也有人认为,美国企业很早就到海外生产加工,进口产品中其实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海外子公司的回销,因此,贸易统计数字并不能真正反映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地位。这意味着美国产业不是很健康,事实上,美国企业由海外子公司回销的大多是高级产品,选择在外国生产,也是基于当地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而非生产成本因素。以施乐公司为例,它在美国市场的小型复印机完全由富士施乐这家日本子公司进口。施乐这么做,原因是美国本地无法设计生产这项产品,但是日本能。这种反客为主的现象也常见于其他企业。美国企业虽然有钱买下外国企业,但却无法影响外国企业的自主性,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品牌并不等同于美国在产品与制造上的实力。

更严重的是,越来越多外国企业,正以并购美国企业为踏入美国市场的手段。这些外国企业在提升美国相关产业的创新与生产力上影响并不显著,反而在进口营销上大有收获,这绝对不是什么好现象。在此并无呼吁美国限制外商投资的意思,只是想要强调:种种迹象显示,美国已不再是产品改良与创新的理想环境了。

撇开日本、韩国、瑞典与瑞士不谈,美国的失业率德国英国低。美国产业一直在创造新的工作机会,以吸收战后婴儿潮与女性劳动力。美国市场对服务活动的需求,也促使美国服务业异常壮大。问题是,充沛的劳动力相对降低了企业自动化和提高员工技能的压力,也造成了工资不增反减的情形。美国产业长期以来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也渐渐显露出疲态。(www.daowen.com)

美国产业的病态还可以从1978~1985年间美国产业全球出口比重的消长看出。在表9-9中,美国产业的整体出口表现并不如某些产业来得亮眼。在个别产业部门中,原本就有竞争优势的医疗保健化工产业,依然是最强劲的。在先进产业领域中,美国也有数项是在进步中;但是最主要的出口增长还是来自于天然资源产业。反过来说,在负增长的领域中,先进产业事实上是亏损最惨重的部门,其中又以运输、食品加工(尤其是食品加工机械)以及半导体电脑产业最为明显。另外像机械产业中,负增长的项目几乎是增长项目的两倍。不论在任何国家、这种情形都是产业发展出了问题的危险信号。而今美国产业的全球市场占有情形,已不如德国、日本了。

美国仍大有可为 美国并不会重蹈英国的覆辙,也不太可能因此就丧失强国的地位,美国的面积、天然资源与产业涵盖层面的广泛程度,都是它在竞争力上的保障。事实上,在有些产业中,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仍在积极地运作中,美国的企业更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与某些国家相比,美国产业在市场上的流失情形还不算太严重,美国新企业的发展也依然顺畅有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持续提升生活水平的能力上遭遇到了危机。美国的经济重心很明显地在转移中,创造生产要素的机制也出了问题,贫富差距正逐渐拉大,萎缩的竞争与投资不足更伤害到创新与发展的速度。能在国际上稳坐一席之地的产业,多半是以科学为基础的领域,休闲娱乐以及依赖天然资源的领域。美元快速贬值并没有真正解决产业的问题,反而使情况更加恶化。

近年来,美国的生产率曾一度有爆发式的增长,但是后继无力的情况却令人怀疑这种昙花一现的现象,是许多产业改组或缩小经营范围造成的。美国产业投资率长期偏低,即使美元贬值,许多精密工业仍有竞争压力,这又令人不得不质疑美国产业的持续改善能力。美元贬值虽然促使出口产业快速成长,但又引发工资下跌与天然资源产业出口的重挫,由此可看出,操纵汇率的贸易行为只会降低美国的生活水平。另外,外国企业投资急剧增加也不是个好兆头,如同前面曾经提过的,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只会妨碍美国企业提升技术与生产力。

由于以往产业成功得太快也太容易,绝大多数美国企业与政府官员可能还没搞清楚成功需要什么条件。这一点也可以从面对竞争时美国人一贯充满自信,而德国人与日本人却非常谨慎小心看出。更糟糕的是,尽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出现了大问题,美国人迄今仍然莫衷一是、无法达成共识,更不用说改进行动了。长此以往,噩梦必然成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