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女儿离家前与父母的关系

女儿离家前与父母的关系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援出嫁前女儿与父母关系家长与当家我爷爷当时去了暹罗[1]后,就娶了国外的老婆,国内只剩下奶奶。女孩禁忌平时居家的时候我们家对女孩子的规矩就是出门不要和人家吵架,别贪心拿别人的东西。我们的父母都是正经的。冠山这边的彩礼也没什么级别的。我那个时候也没有听说我们冠山这边有悔婚的。换亲冠山这边有换亲的习俗,就是男

女儿离家前与父母的关系

1援出嫁前女儿与父母关系

(1)家长与当家

我爷爷当时去了暹罗[1]后,就娶了国外的老婆,国内只剩下奶奶。奶奶就是家里的家长,家里的财产也是我奶奶管理的,当时我哥寄钱过来,就是我奶奶在收的。

(2)受教育情况

我们当时是日本(侵华)时期,没法读书,等到十四岁,要去读一年级太害羞,去报二年级,读两个半月而已,就被队长叫出去工作。他们就说他们家人是华侨要叫她出来做工。当时一个学期两块钱的,是在学校里的。我兄十五岁就去番外[2]了,那个时候我才十三岁,我们在那边是有一个爷爷娶了的国媳妇,当时是国外的奶奶过来叫他去他就过去的。他当时在这边过去也是没读多少书,去番外就去做工人,没读书的。我兄当时寄钱还不会写信啊。

(3)家庭待遇及分工

他们去番外之前,家里不会因为重视男孩而忽略我,那个时候我爷爷、奶奶都很疼我,不会重男轻女的。我太奶奶就会重男轻女,那个时候买一个油粿,她就弄一块小小的尖尖给我,我兄就分到一块大的。她就说女孩别人家的,不能给她太多。我爷爷、奶奶、我妈都不会重男轻女的。我那时还小,添饭都是奶奶舀给我们吃的。过年给压岁钱的时候我爷爷、奶奶拿给我们兄弟姐妹的都一样,以前家里都没有几块钱的,都是几毛钱而已。

(4)对外交往

那个时候家里来的客人就是我们的那些老姨、表姑而已。那个时候要吃饭全家人都在一起吃的,这都没分大小的。那个时候尊大敬小的,非常好。我妈妈会尽孝,我奶奶也很疼我妈。我们家是和睦家庭。

(5)女孩禁忌

平时居家的时候我们家对女孩子的规矩就是出门不要和人家吵架,别贪心拿别人的东西。我妈就说,去别人家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人家要试咱们的心的。家长都是教我们这些好的。我们的父母都是正经的。

那个时候的人很少出门,都是在家里的,绣花,或者去山上捡树叶,捡东西来烧。以前也没有去哪里玩的。玩就是自己在家里玩而已,女孩子自己一个人不敢去哪里的。那个时候大人也不允许随意出去,要有规矩,不能随便出门或者和别人吵架的。我们当时到十一二岁我奶奶还经常带我去外面玩,不敢放我们自己出来玩,怕和别人吵架或者被别人骗了。

那个时候的女生不敢和男生一起玩的,现在才有。同宗同族的就只是聊来聊去,没有玩来玩去的。我是没有,不知其他人怎样。

那个时候男人和女人的衣服是在一起洗的,那个时候都没有洗衣机,都是在桶里,然后男的先洗,女人的裤子晚洗。男人和女人的衣服没有分的,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是晾在一起的,裤就晾在下面。

(6)家庭分工

那个时候我爸是在家给别人写对联的,我妈是管家务的,我兄弟当时也就是在外面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而已。当时村里面的大户人家女人也有下地干活的,就像大姐头,就要下田里种田。如果是大哥的,就男的去种田。像我大女儿这样子的,是她最大,锄头、簸箕、屎桶这些都是她在担。这些就是最大的人去做,如果是大哥的话,妹妹就比较快活点。如果有弟弟,姐姐就是最忙。一般女人下田做的事和男人做的事是不一样的,女人不会布田,男人就会布田。割稻的话就是男人打谷,女人割稻。

以前就会缝衣服,现在好久没弄了。我还没嫁之前是在绣花的,都是自己学的,花店那边他们做一个样品,咱们照那个样品自己做。我都不用我妈妈教,这都是女孩子自己学的。就像钩花,这些都是自己学的。

(7)家庭教育

教我规矩这些事的还是我妈在教,我爸当时还是在番外很少在家里的。我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出去了,我们这一家人一直都是靠华侨的。我爷爷就是在暹罗,都没有种田的,很少在家里管这些孩子的,都是妈妈在管的。女孩子在家里就是教好的而已啊,出门要对人家好这些,要有规矩等。说话方面的规矩是尊大敬小、尊老敬小而已。等到嫁了之后才有家规的。就是有婆婆、有公公,要尊重他们,早上要叫他们,早上起床要舀水给他们洗脸,晚上就要给他们倒洗脚水。现在就没有了。那个时候十五岁之后就开始抹粉、抹胭脂。妈妈会教怎么梳头,怎么弄头发。

那个时候媒人介绍都是随意的,没什么优点的。种田勤劳的,我们这些作田园的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我就养猪啦。咱们女孩子又不是胡乱来的,身体健康,人家看着就好而已啊。

2援女儿的定亲、婚嫁

(1)定亲经历(www.daowen.com)

我是大概十八岁的时候定亲的,定完亲后就马上嫁过来了,那个时候定亲还没几块钱呢,都很简单的。我那个时候是由媒人介绍的,是厝边头尾的人,当时应该是我老公他们托媒人来问的,那个时候媒人介绍婆婆就说她人好,这样就算了,然后进了她的门就由她主意[3]啦。介绍我老公也是说他这个人好而已。那个时候定亲是没什么仪式的。那个时候就只是嫁给他,然后有人来看新娘就请他们吃饭而已。

以前给我们介绍的时候是有换八字的,有合时日的,除了八字好之外还有生肖好,别相冲了。那个时候的彩礼才几件衣服而已,没什么的。就是咱们合适就买来穿而已。冠山这边的彩礼也没什么级别的。

当时定亲的时候也就我们两个人和介绍人,没有双方家长见面的。我那个时候也没有听说我们冠山这边有悔婚的。以前媒人做媒时还没有看到人是怎样的,那个时候男方择日就嫁过去了,好也是那样、不好也是那样,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离婚的。那个时候的人有仁义,虽说一开始不合会很生气,但是后来就没了,就随意了。

如果定亲了之后,男方去世了,这些女人可能人家就不要了。不过这个是我猜的,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定亲之后我们两家很少走动,以前男方和女方成了的话,也不会相互走动的。不然怎么有人说嫁了还不知道他的老公长什么样子。就是封建社会,男方择个日子然后就嫁过去。

(2)出嫁经过

我是解放后出嫁的,请的都是亲戚朋友而已,也有族内的族长。族长他们老,就坐在正位,那个时候才三四桌而已。那个时候的人没钱,没有像现在那样去外面吃,都是自己养猪然后杀了来请这些人而已。

当时结婚是不用写婚书的,经过爷爷奶奶同意的还是要的,对方看了好就好了,不需要族长、房长同意,这和他们无关的。

我出嫁当时娘家这边没有什么仪式的,就是买一些衣服然后时间到了就过去了。那个时候还没有车,就是走过去的。我奶奶当时没有送我的,他在家的门就关了,才不会说来投诉,这是潮汕的例俗,现在就不会了。

我哥哥一直在番外没回来,我出嫁那时候只有寄钱而已,也有写信过来问候。

(3)换亲

冠山这边有换亲的习俗,就是男的比较穷,娶不到媳妇,(另一家)女人比较多,就那边的女人换过来这边做媳妇,这边的女人换给他做媳妇。现在也还有的,他没钱啊。换亲时结婚是不能相遇的,比如说现在这一家人要娶新人,那边那一家人也要娶新人,就有人先走,有人慢走,不要相遇。意思是嫁后两家人不要发生什么矛盾。

(4)招赘

解放前我知道是有招倒插门的女婿,也是由人家介绍的,如果入赘的女婿不听话他们就没怎么接洽了。那个时候都没有说不要的。别人的儿子来入赘全家是会疼他的,不会说讨厌他的。入赘的时候生的儿子是跟女人姓的。女人的家产就都是入赘的这个人的,就不用和其他人家分。因为一般都是没生男孩的人才会招入赘女婿。

(5)改嫁

冠山这边没有二婚改嫁的。

3.出嫁后女儿与父母关系

出嫁的女儿可以去娘家找我奶奶的,她过来坐也是可以的,两家总是有来往的,回娘家吃年夜饭就不用的,那个时候我奶奶还健康就没回去,咱们就给她压岁钱而已。那个时候嫁出去的女儿比较少回娘家扫墓的,节日还比较少回去,自己家里也过节啊。各人都有个家的。

嫁出的女儿也没有理娘家的事,如果是嫁过去有被谁欺负,娘家的人就会过来出头。就是女儿在别人家里,会不孝,做得不对(被打骂),父母就能接受;如果是做得对,然后被男方欺负,就去出头。当时可以由父母出面,也可以由兄弟出面。但是如果是女儿嫁过去了之后做得不对,咱们(父母)就要批评(她)。出嫁的女儿不会提出离婚的,这在那个时候是没有的。

我奶奶那个时候还有番外的哥哥寄钱过来给她。咱们家里如果有什么也会拿给我奶奶。我奶奶当时去世时一些事还是我做的,还是我给她送终的。哥哥在番外,我就背一把雨伞,代替我哥哥做事。背这把雨伞人家就知道有分别了,人家就知道我是代我哥的。之后清明的时候也可以去拜祭的,坟墓也是我在维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