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媒体概念的演进历程与未来发展

新媒体概念的演进历程与未来发展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国内,最早提出新媒体概念的时间可以追溯至1986年。我们将这种定义视为新媒体概念沿革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新媒体概念开始强调新媒体的自主性、互动性与个性化特征。至此,新媒体的概念沿革进入第三个阶段——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新媒体的概念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可能的原因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进而带来媒介概念的变迁。新媒体仍在发展,朝着更高的阶段进化。

新媒体概念的演进历程与未来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就曾发表过题为“电子革命:新媒体的革命影响”的演讲,不过他所说的“新媒体”是以时间维度为衡量标准,主要指的是他所处时代的“新媒体”,例如电报、照片和广播。而在国内,最早提出新媒体概念的时间可以追溯至1986年。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的一篇关于新媒体的文章是由方晓虹翻译并发表在《外语电化教学》上的日本学者冈村二朗的《视听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地位》。在冈村二郎的这篇文章中,广播、有线电视、录像和小型计算机被看作新媒体。新媒体格念的演进,经历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以博客为代表的自媒体、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三个阶段。

(一)互联网:从资源有限到资源无限

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报刊、广播与电视媒体在媒介资源上的局限性,使得海量的信息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传递到受众面前。同时,互联网信息内容的多媒体属性,使得信息的形式更为丰富,受众更易于接受。而且,由于调动了受众的多种感官,因而较之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众的参与性更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一个简洁的新媒体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后来在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第四媒体”概念,他呼吁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因特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我们将这种定义视为新媒体概念沿革第一阶段。在此之前提出的新媒体概念,是新旧之“新”,是一种修辞学上的表述,因而不能被看成一种严谨的概念。例如,麦克卢汉提出的新媒体概念,有人认为卡拉OK、电脑光盘杂志、电子传单、挂历等都是新媒体。

(二)博客:从组织生产到用户生产

从1998年的德拉吉报道率先挖掘克林顿与莱文斯基的性丑闻开始,博客开始崭露头角,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时则充分显示了自身的自媒体特性。博客流行于1993年,到1999年定名为Blog,典型的代表是SlasNot和德拉吉报道。它打破了大众传媒对于媒介内容的垄断,使得用户可以自行生成内容,而不再完全依赖媒介组织生产的内容。同时,大众化的信息传播被个性化的信息传播取代,用户在使用这一媒体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此外,博客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与传统媒体以及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被打破。可以说,正是博客的出现,实现了由Web1.0向Web2.0的转变,使传统的“人机对话”模式向“人人对话”模式的转变。(www.daowen.com)

熊澄宇和廖毅文在2003年提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他们在这里提到的新媒体指的便是博客。从这个定义开始,新媒体概念沿革迎来以博客为代表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新媒体概念开始强调新媒体的自主性、互动性与个性化特征。网络媒体只是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照搬到了互联网上,而以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体真正实现了媒体形式的变革。

(三)手机:从时空固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在手机媒体出现以前,用户只能在固定的时间与地点接入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递与接收,传播活动被限制在了固定的PC终端。手机媒体格人们从这一桎梏中解放出来,它使得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狭小的时间、空间范围,传播活动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时,作为信息的接收与发布平台,手机整合了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属性,通过多种媒体表现手段传播信息,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此外,手机媒体具有其他所有媒体望尘莫及的便捷性与交互性,随身携带与使用便利的特点,使得媒体用户可以“永远在线,随时互联”。

早在2003年,熊澄宇便指出新媒体不仅是互联网,手机已开始从个人通信工具向媒体终端的过渡。冯光华和后天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们所说的手机新媒体,主要是指手机短信,而手机短信虽然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接收方式,但由于媒体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文本和图片)而不能被看作严格意义上的新媒体。相较而言,廖样忠的观点更准确,他指出“新媒体”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至此,新媒体的概念沿革进入第三个阶段——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新媒体的概念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可能的原因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进而带来媒介概念的变迁。同时,新媒体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以往在传统媒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播理论与媒介理论不再完全适用,需要根据媒介形态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技术因素在新媒体概念变迁中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提出的“个人报纸”与“互动的新媒体”等概念已然成为现实。而媒介技术的发展并不会就此停滞,它将继续向前,将我们的社会推向远方。新媒体确实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它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现在和未来。未来的新媒体会呈现出一幅怎样的景象?莱文森在其“媒介进化理论”中给我们提供了某些指示:媒介将朝着更加人性化、更加完善化的方向发展。新媒体仍在发展,朝着更高的阶段进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