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主要流派概述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主要流派概述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微观学派以伦德瓦尔等人为代表,从系统的组成要素层面来探讨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纳尔逊明确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通过其相互作用决定一国企业创新活动的一组机构。衡量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指标是生产、扩散和使用有经济价值的知识的效率。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主要流派概述

从研究层面上看,可以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划分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宏观学派和微观学派。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宏观学派以弗里曼和纳尔逊等人为代表,侧重于从国家宏观制度来比较各国在创新体系中的差别,并通过这种差别来分析不同国家的创新特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微观学派以伦德瓦尔等人为代表,从系统的组成要素层面来探讨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6]具体而言:

1.弗里曼的国家创新体系学说。

1987年,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Technolog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中,在分析日本经验的甚础上,提出: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其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

弗里曼对于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四个因素特别关注,即政策的作用、企业及其研究与发展努力的作用、教育和培训的作用以及产业结构的作用。他还特别强调将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和社会创新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创新的成败取决于国家调整社会经济模式以适应技术经济模式的要求和可能性的努力。这些“社会”创新包括信息流动的方式,在企业内部鼓励良好的沟通与信息,在网络中资也进行合作的方式,科学、技术、产业和教育政策促进方式等。概括起来说,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不论技术如何好,也不论企业家如何具有进取心,如果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网络以支持其创新活动允许新技术的扩散的话,这种技术动力在经济中就不可能变为现实。这样一种制度框架包括从政治性和制度性国家机器到作为市场所提供新产品或服务的最终消费者的特定个人。”[17]弗里曼并不强调专业化,但把很大的注意力放在系统将资源配置到创新与新活动的投资上。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他首次详细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对一国技术创新的作用,并着重强调制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因此,他的研究对于许多以引进创新为主导模式的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追赶,提高经济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2.纳尔逊的国家创新体系学说

1988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Nelson)在其著作《作为演化过程的技术变革》(Understanding Technical Change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中也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纳尔逊详细分析了市场经济中合作研究与发展以及技才变化赖以进行的一般制度结构。1993年,纳尔逊在其主编的《国家创新体系:比较分析》(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A Comparative Analysis)一书中对1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分析比较,再度强调制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他还制定了一些共同的指标;R & D活动的配置、R & D经费的来源、重要的产业部门及企业的特征、大学的作用、支持和影响技术创新的政府政策。

纳尔逊明确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通过其相互作用决定一国企业创新活动的一组机构。现代国家的创新体系在制度上既包括各种制度因素以及技术行为因素,也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的大学以及政府的基金和规划之类的机构。其中,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是所有创新体系的核心。他的主要结论有:(1)至少在制造业,政府和大学的努力不能替代企业的技术努力;(2)国家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特别重要;(3)一个国家的财政货币金融政策必须激励甚至迫使本国企业到世界市场上竞争;(4)国家创新体系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可以完成同样的任务,不同国家的经济表现在较大的程度上是由其国家创新体系决定的。[18]

纳尔逊的贡献主要在于将国家创新体系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联系了起来,并且将企业、大学体系与国家技术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置于国家创新体系分析的核心地位。在他看来,国家之间在“产业组合”上的差异“强烈地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态。”每个国家都有其“与公司不同的机构组成与结构”,这些机构所发挥的作用、组织与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国内企业的程度以及资助主体的公共或私人性质方面各不相同。研究开发系统的这些国家特点对于科学技术如何更好地融入工业活动之中,并进而决定一国的创新进程具有重要意义。[19](www.daowen.com)

3.伦德瓦尔的国家创新体系学说

1992年,丹麦经济学家本特-奥克·伦德瓦尔(Bengt-Ake Lundvall)在《国家创新体系:建构创新和交互学习的理论》(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一书中,将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在生产、扩散和使用新的、经济上有用的知识的过程中各种因素和关系的相互作用……两者都位于或植根于一国的疆界之内”。他认为,创新是一种生产者与用户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国家创新体系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体系,创新体系中的一个中心活动就是学习,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国家创新体系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以正反馈和再生产为特征。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而学习是重要的经济过程,所以他把现代经济称作“学习经济”。

伦德瓦尔区分了狭义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他认为前者包括“参与到研究和探索的机构与组织,如研究开发部门、技术研究所和大学等”。后者包括“经济结构的所有部分和方面,以及建立来影响学习和研究探索的研究机构,如生产系统、营销系统、金融系统等,在此也发生了学习活动”。此外,伦德瓦尔还指出,反映用户需求与技术机会的用户——生产者相互作用的信息流动对于技术创新过程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因此,用户和生产者在地理文化方面的接近对于成功的技术创新有着积极的影响。

衡量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指标是生产、扩散和使用有经济价值的知识的效率。创新是一个系统过程。研究创新体系的关键是理解学习和探索如何在经济系统中展开和完成并产生经济效益。伦德瓦尔甚至认为至少可以确认出三种创新体系。第一种是植根于研究开发体系的创新体系,第二种是植根于生产体系的创新体系,第三种是植根于生产与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伦德瓦尔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侧重于分析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基础,即国家边界是如何对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作用的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到一国经济发展实绩的。在他看来,创新过程中用户和生产者的分离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经济理论内涵,用户——生产者之间相互作用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总起来看,“在伦德瓦尔的方法中,关键的概念是用户——生产者相互作用。这种以地方专有的学习模式为核心的相互作用创造出了不同的技术能力综合力或者说群集——总体而言——这种技术能力决定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定差异。”伦德瓦尔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研究。但存在以下不足:问题研究过于抽象,缺乏对具体问题有价值的分析:对渐进创新非常重视,但对激进创新论述不足。

综上所述,尽管存在着诸多分歧,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者大都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即创新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对于改进技术实绩至关重要。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生产、分配和应用各种知识的各主体之间一整套复杂关系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创新实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主体如何相互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知识创新以及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集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重要的是相互作用网络或者说体系。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国家创新体系就是一国疆界之内有关科学技术知识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循环流转的制度安排。顾淑林也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方法的分析重点在于学习和创新,以及促成学习和创新的制度安排。其中,促成学习与创新的制度安排也可以视为对系统效率的重视,意味着在任何经济的复杂系统中,在地方出现的问题可能是由地方的原因造成的。[20]有鉴于此,国家创新体系方法认为正是学习和创新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而且学习和创新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