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常态:发展理念与供给侧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常态:发展理念与供给侧改革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这一时期概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15],在提出指导思想时突出重点地强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又在部署各项战略任务时体现了如何引领新常态,从而充实了经济发展战略阶段的内容。继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成为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常态:发展理念与供给侧改革

2012年,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经济方面的新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这里从实现发展目标的角度对发展阶段作出更精准性界定,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并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作为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追求质量的取向。大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使我国在新世纪实现两个百年发展目标的构想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实现经济发展战略注入了崭新内涵。

全球经济自爆发金融危机以来长期持续处于低迷状态。受其影响,带动我国经济三十年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速从2011年起同时下降,并持续下行。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与走势,2014年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从立足长远的高度提出了“新常态”的命题,后历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和年底经济工作会议等的逐步深化,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点、科学内涵作出了精辟阐述和战略分析,就如何应对这一阶段性变化作出了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015年,党和国家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充分考虑了新发展阶段的趋势和地位,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作出战略谋划。[1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这一时期概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15],在提出指导思想时突出重点地强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又在部署各项战略任务时体现了如何引领新常态,从而充实了经济发展战略阶段的内容。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及其新条件、新机遇、新挑战,为了解决好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为确立新的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新形势下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需要,反映出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开辟了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新境界。(www.daowen.com)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必然带来全国经济工作思路的重大调整。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16]。继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成为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党中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大力实施了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域发展国家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相适应,雄安新区作为继深圳、浦东新区之后的第三增长级被提出和推进。这些继续丰富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途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